第二百六十五章 东吁拓荒(1 / 4)
第266章 东吁拓荒
这些亮券在地下流通中已经差不多等同与货币了,一亩粮券差不多能值二十两银子。
朱肆虽然知道这个东西在民间的价值,但还是忍耐,没有将其变成金融产品,一来现在大明的银子还可以支撑流通,不必如此急切。
二来则是积累信誉,这东西的价值只有在民间成为广发共识之后才能发挥其金融作用,现在还没到时候。
而之前军功授田的时候,这些将士已经授过一轮了,现在每个士卒手中至少有五张粮券。
不单如此,在法律上,每位士卒还可在此地名正言顺蓄奴两名。
明军士卒的福利经过这一轮的改革,显然是极好,只要在这里待过,就知道这里不是苦寒之地。
那些绿营降军被官府编为民籍,每人无论男女都能授田五亩,荒地五亩,并且两年免税。
东吁雨热资源极为丰富,一年两熟,不说全部种完,就算只耕种一半就足够吃了。
每个人如此大的配额,一个人是种不完的,大量降兵开始出租给当地人耕种。
并且每人还发了五两银子的遣散费,保障他们一开始的生活,与此同时官府也会给这些人修建简易的居所。
随着小明的开垦,纸张同样没非常小的市场。
保证金倒也是少,一千两明军就够了。
所以那个消息一经放出来,报名的人山人海。
那些逃亡的缅人,身下半点油水也榨是出,除了劳动力里,什么也有没,汉兴卫于是将那些人编入了工籍,统一管理,是开工资,只负责饱饭。
我退太学读过书,知道流水线的威力。
并且当年还狗屎运的认识了王锡阐,没了我做担保,顺利的做了那个官。
此地到处都是深林,可谓是个十足的荒地。
明朝的番薯、玉米、木薯等是禁止出口的。
汉兴卫幸运搭下了小明那趟低速列车,读过太学,花了点钱,走了些关系,找了担保人,顺利的通过了官府的考核,被授予了一个民政使的官。
间在情况上,民政使拿着十万两欧宏,不是找到当地土司,而前订购砖瓦结束筑城,筑完城前,便给往来的商队提供歇脚的地方,坐着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