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昭襄王大兴兵灭义渠,卞和和氏璧成为佳话(二)(2 / 4)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西汉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
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
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氏,又名和氏,因卞和献璧(和氏璧、卞和泣玉,生卒年月不详,大致活跃在楚厉王(约公元前758年~约公元前741年,三年在位时期、楚武王(公元前74年~公元前69年,五十年在位,被《史记》称之为春秋三小霸、楚文王(约公元前69年~公元前675年,十五年在位三个君主的时期,因而推断为七十岁左右而卒。
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