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一切战术转换家(2 / 3)
这就是……大明的皇帝吗?
朱厚璁在心里苦笑。
就连现在,面对朝臣们在杨廷和指示下的威逼,他都只能一再退让。
言语上的争执毫无意义,朱厚璁需要找到可以打破僵局的机会,而历史已经给他找出了答案。
既然朱厚璁和王府的几个人面对京城的文官集团的集体进攻毫无招架之力。
那么,不妨不再将战场局限在京城,局限在内阁控制的范围之内。
“朕欲效法历代贤君明主,大开经筵,以讨论国家礼仪制度。”
朱厚璁扫视着面前的文武群臣。
“陛下有这份心自然是好事。”
杨廷和见嘉靖这样说,感觉也许是朱厚璁已经认识到了现实,松了一口气。
然后说道。
“臣这就挑选内阁官员和六部尚书及翰林院有的精通儒学之人,在文华殿以待陛下。”
事实上,明朝在建国的时候是没有经筵这一制度的,而且这个制度还是被朱元璋大加批判。
洪武十五年,大臣桂彦良向朱元璋上了一封题为《太平治要》的奏折,首次提出“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
那么这个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那还得是你第英宗!
当时控制朝政的“三杨”以皇帝年幼为由,由杨士奇主笔,上了一封题为《请开经筵疏》的奏折,自此之后,经筵就成了明朝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而今天,听见朱厚璁似乎是太受打击,竟然主动要求内阁安排经筵,杨廷和和大学士梁储对视了一眼,各自松了口气。
皇帝以另一种方式退让了——
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件好事。
而关于参加经筵的人员,除了听课的皇帝之外,明朝参加经筵大体还有七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