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印度的独立运动与印巴分治(1 / 1)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英国人管理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英国人想了个办法,创办英式学校,吸收印度的精英阶层,培养他们一起来管理印度。能够进入这些学校读书的一般都是印度教的高种姓贵族和一些穆si林贵族,英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上层印度社会的官方语言了。
到了18世纪末,经过西式教育的上层印度人终于觉醒了,他们觉得印度应该要独立,不能再受英国人奴役了。于是,大家二话不说,成立了一个叫做“国民大会党”的政党,简称“国大党”。国大党的扛把子是被印度人称作“圣雄”的甘地,然后甘地有个小弟叫做尼赫鲁,而国大党里面的第三号人物叫做真纳,信仰伊si兰教,他们三个是印度独立的重要人物。
纵观历史,一个新生国家的独立或者建立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国家英雄,带领着大家把侵略者赶跑,并且击败国内的一切竞争对手。第二种方式就是在外部强大势力的帮助下,创造一个国家英雄,然后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但是,印度却硬生生地自己创造出第三种方式。
有一天,尼赫鲁对甘地说:“甘哥,我们印度要怎么才能实现独立啊,我们能够打败英国人然后独立建国吗?”
甘地抬头望了望天空,神情凝重地说道:“通过打败英国人来独立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接着又故作神秘地说:“鲁弟,其实我们印度要独立也不是不可能,一个字就能解决了。”
“啊!?那是什么字。”
甘地抬了下手指:“耗。”
“此话怎解?”
甘地接着说:“你想想看,英国人来到我们印度的最大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掠夺资源和赚钱,我们号召印度人民除了种地,然后什么都不做,也不反抗,我们印度那么多人,英国人能把我们怎么样,他还能把我们所有人都杀了吗?但是就一个‘耗’字,显得我们文化水平太低了,我称之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尼赫鲁望着甘地,一脸崇拜。
为了对抗英国取得独立,印度教和伊si兰教有过短暂的“蜜月期”,类似中国为了抗日的“国共合作”。但是后来,真纳发现国大党只会为印度教谋求利益,穆si林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于是真纳离开国大党,转身就领导了“全印穆si林联盟”与“国大党”分庭抗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实力大打折扣,对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深感疲惫,原则上已经同意印度自治(独立了。甘地有着一颗秦始皇的雄心,他希望整个印度能够大一统,但是与甘地、尼赫鲁共事过的真纳坚决不同意,必须要在印度另外成立一个完全由穆si林主导的国家。甘地为了印度能够大一统,一直希望真纳不要闹分裂,但是甘地的良苦用心被一些印度教的狂热分子曲解为出卖印度教的利益,然后就把甘地刺杀了。
印度最后一任总督为蒙巴顿,他过来就是为了解决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的。可以说,印巴分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英国也无能为力。但是,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就尽显英国人“搅屎棍之王”的本色了。蒙巴顿方案也称印巴分治方案或者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大致是这样的:第一,成立巴基斯坦国,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1971年独立为孟加拉国,人口7千万左右。第二,成立印度联邦,大概占印度面积五分之二左右,人口25亿左右。第三,其余王公土邦562个,同样占印度面积五分之二左右,人口大约八千一百万,他们同时享有独立地位,可自行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这562个王公土邦大部分加入了印度,少部分加入了巴基斯坦。但是,在印巴交界处,有一个最大的城邦未能如愿地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它就是克什米尔。克什米尔的普通居民大部分信仰伊si兰教,但是克什米尔的王公却是印度教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人想加入巴基斯坦,而领导阶层却想加入印度,对于这种历史奥数题,巴基斯坦和印度至今都没有能力去解开正确答案。
最终,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真纳任总督;第二天,也就是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全世界的被压迫人民受到了激动人心的鼓舞。同年1月,为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最终双方于1949年停战,靠近巴基斯坦的4%领土归巴基斯坦管辖,而靠近印度这边的6%领土归印度管辖。后面又发生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与第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采用东攻西守的策略,成功地攻入了东巴基斯坦,策划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