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好赖同行(1 / 1)
听得敲门声,母亲连忙跑到门口开了门。站在门里已看见女的是婆婆的远方亲戚十六姨,那个男的不认识。正想着家里没男人,让不让他们都进门,这时奶奶已从屋门口探出头。她听得出说话那女的是十六姨,连忙说:“她是你姨,让他们进来吧。“
母亲满脸堆上笑,说:“啊,十六姨来了。你们请进,我妈已经起来了。她知道你们要来呀。你们快进来吧。”将他俩迎到院子中,由奶奶接着,便笑着又对两人说:“你们去说话,我给你们做饭去。”
那俩人客气着:“不用不用。”跟在奶奶身后进屋去了。
母亲到厨房,捅开火,坐上锅,一瓢水又一瓢水朝锅里舀。正揣摩着锅里到底该添多少水,这时小姑轻手轻脚走进来,小声说:“嫂子,咱妈让我跟你说,就按那叔叔说的,一人烧一碗汤;油条按数报,油条宁可多不可少,买一篮子回来;端个碗儿,再捎点咸菜回来就行了。俩孩子每人两三根,你吃几根油条?”说着站上小凳,从吊着的木叉钩子上取下竹篮子,扭头朝外走。还没走到厨房门口,忽又停下拐回来,小声问:“嫂子,你就没有看出这个男人是谁么?”
母亲本想问上一句:“这人就是给咱妈说的那位吧。”没想到小姑竟然这样说。自己也觉得这人好眼熟,好像在哪里早见过,一时却又想不起来。连忙悄声问小姑:“你知道他是谁?”
小姑止住笑,依然怕人听见,悄声说:“你怎么忘了?安国寺遭老日飞机丢炸弹,炸死了那么多和尚,炸死了那么多香客。接下来活着的和尚,配合救援队,天天扒死人,天天抬死人,天天拉死人,天天埋死人,一连十几天,好多和尚受不了,拔腿也都逃跑了。你可记得坚持到最后的那几个和尚么?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母亲一跺脚,只差惊叫出来,连忙捂住嘴,凑到小姑耳边悄悄说:“印真,印真和尚么。留起头发,倒比光头排场多了。文质彬彬的跟文化人一样有气度,比咱家奶奶还好看呢。”
小姑轻声笑,轻声说:“看那样儿,这人还真是十六姨给咱妈说的那一个。十六姨交待咱妈说,人家现在是官办教师,在家称老头,在外就称甄老师,这样就显得恩爱有涵养。咱这是开始新生活,过去那些不好的习惯不是都要丢掉么。只有两个人恩爱才能过好么……还想听他们说些啥,咱妈催我去买油条,我也只好出来了。——不跟你说了,我得先去买油条,不能耽误咱们这么多人吃饭嘛。”
说着拿个碗,放到竹篮里,提着竹篮一路小跑买油条去了。
原来十六姨来说事儿,居然是催着赶早定下迎娶日子。这样的事儿没有长辈参乎,基本就是当事两人说了算。既然要办,自然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于是,小姑,买回油条,母亲做好了稀饭,大家围坐一起吃过饭,甄和畅要让十六姨参谋买新婚东西,两人一块儿走了。
第二天半晌,自远而近,唢呐声声,喜庆昂扬。红色八台大轿进入庙后街,早被看热闹的街坊邻居围定,打听出嫁的是哪家姑娘。都说:“早先咋没有一丝儿动静,今儿个迎亲队伍说来就来了。”
得知娶的是位奶奶,个个又叹息:“这样也太奢侈了。”
有人指着红色轿子驴车说:“听人说,那轿车是专门拉老太太闺女的,老太太闺女也跟过去。也有人说,老太太发了狠要让闺女改姓呢。真的假的也不知道。”
又有人说:“这个新郎真有钱。上岁数人还玩这大排场,这又该花去多少钱呢。”
还有人说:“刚才问过给新郎牵马那马童,你猜那马童怎么说:那高头大马是人家自己养的马,可不像别人是借来的租来的花费大。”
接亲对伍围住了家门,乐器声声,一声比一声高,十分喜庆热闹。面对这样的场面,母亲感觉受不了。奶奶也知道后辈人难堪,受不了,一把拉住母亲的手,说:“出了这个门,我就再也不回来了。死了不用你们埋,由他小姑送我最后一程就行了。”说着泪如雨下,呜呜痛哭起来。
此时甄和畅就在旁边站着。母亲明白奶奶这一去,过得好赖,全凭这个人了。尽管奶奶过去对母亲不很好,经常打骂。但今天,生离死别一般,岂能还记前嫌?冲着甄和畅扑通一跪,泪水涟涟,祈求说:求长辈对我妈好些,我在这里给长辈磕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