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葵花课堂开课了!(1 / 3)
说实话,虽然朱元璋身为上位者,但他的做事风格还是非常非常接地气,老农思维。
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其他朝代的皇上所看到的奏折都是之乎者也,辞藻华丽。
到了朱元璋这里,亲自颁布了制度,所有奏折不能用之乎者也的迂腐模版,直接一点,说人话,有事说事,没事就说没事。
当然也是因为他这个制度,才可以做到全年无休的每天批阅两百份奏折和处理四百件国事。
其实在他要求所有奏折全部简洁明了之后,对于他批阅来说,也是减轻了不少的工作负担。
说白了,他每天处理的两百份奏折,就跟现代人上论坛,看两百条留言评论差不多。
只不过朱元璋相较于现代人看论坛,还需要甄别这两百份奏折里面,有哪些是故意夸大其词,有哪些是忽悠。
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事作风。
哪怕成为了皇帝,他也是不喜欢那些繁文缛节,更不喜欢文绉绉的拿腔拿调。
为什么朱景献给他的《明史》,他不喜欢看。
除了上面写的大明王朝只存在于世两百多年,让他很不爽之外。
更多的就是,他不喜欢看这些文绉绉的文言文。
他就喜欢直白一点的大白话。
朱景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已经大概了解朱元璋的这个脾性,所以才会特别斟酌,认真思考,该如何用最直白的话,来跟朱元璋解释清楚削藩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进程。
朱景思虑片刻之后,重新整理思路之后,才开口道:
“老爷子,我现在就跟你直白的科普一下,相信你在制定各项国策的时候,肯定会跟刘伯温等当代大儒一起商讨吧?”
“嗯,没错,不光是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都参与了,这难道也出现问题了吗?”
朱元璋非常好奇的问道。
朱景摇头,否认道:
“不,不,这个商讨当然没问题,反倒是为了慎重起见,你们越多人参与,国策才能制定的越好,漏洞也会越少。”
“我想说的是,你们在商讨的时候,肯定不会一时三刻,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吧?”
“国策你们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制定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