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记录(2 / 2)
自行车行进在乡间大道上,大道两边的田地或是空的,不知是没种作物还是没长出来,或是长着还不高的玉米。吴维所居的城市近河靠山,所以行在这大平原人旷野,坐于车上极目无涯的感觉让他很惊奇。能够看到远远聚在一起的一众小黑点,到了近前才看出不过是星散的各自忙碌的村民。就这样在晃荡的自行车上驶过小村庄,又在爷爷的问话和自己的答话当中路过大集市,集市中有用木杆圈起来的空地,里面有马、骡等牲口。当车子经过时,鼻中是浓重的臭气,耳中是牲口喧闹的叫唤声,让吴维好奇不已的是交易双方把手笼在袖中,靠摸索就能谈好价格。听到吴维大惊小怪的议论,爷爷在前面抿着嘴乐。不错,这小子历劫后心性仍然开朗活泼。
在自行车驶过一条小河沟上的水泥板铺就的桥后,爷爷与人打招呼的次数越来越多,吴维知道,这是爷爷的小院快到了。
爷爷居住的是个南北略长的四方形院子,院子面积不小。用爷爷的话说就是:“是老庄基地,有八分地嘞。”院子南侧是一排小平房和院门,其它三面就只有夯土围墙,除了小平房前面有片空地外,院子里都是杂乱的荒草和自发长起来的小树,整个院子很是破败,看得出来,平时爷爷就没收拾过。这就是吴维要度过半个月的地方。
真正的假期生活是从第二天开始的。
回到老家,住在农村里,并不意味着这是个安静的假期。走亲戚就是免不了的。如果正赶上亲戚家里有事情,那就更要深度参与了。不过这倒是吴维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机会,吴维觉得特别有意思。
大伯家,也就是老爸的堂兄家轮上了“派饭”,大伯请爷爷这个亲叔叔去做“陪客”。爷爷给吴维解释什么是“派饭”:过去这个词的意思是下乡的干部到村民家吃工作餐,当然是给钱的。而大伯家轮上的是学校的派饭。乡里有个九年制学校,没食堂,老师就在学生家里面吃饭,每个学生家里招待一天。大伯家有两个孩子在校读书,所以这两天就轮到大伯家了。学校有二百多学生,所以对每家人而言,一年就轮上一次。而村里人讲究个面子,这件事上也就相互攀比,为了这两天的招待,大伯专门从县里请的厨师,早两天就做足了准备。而所谓“陪客”则是因为来访的客人身份高,主人家觉得在席面上自己不般配,专门请自已这一边有身份的人作陪的。
上一世吴维在闯荡时,从没有见识过乡村的这一面生活场景。这两天的吃席,听着两桌的主、客之间的聊天,乡村的世界吴维大开眼界,真是新鲜不已。
村子里当然也有同龄人,在经过最初小心翼翼的几次试探性接触后,少年人们就熟络起来,他们会带着吴维去大道边一个在炎夏已干涸的大片洼地,在洼地的芦苇丛中,有一片年轻人的天地。少年们觉得这个空地更有隐私感,要比家里的院子有意思多了。他们在里面抽烟、打牌、聊天,他们兴奋地述说着自己身边的事情,讲解着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构想,也对吴维所描述的城里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乡村最大的热闹处就是庙会,爷爷会兴致勃勃地用他那辆自行车驼着吴维去这个、那个村镇赶集。不是去买什么东西,而是在会上摆开摊位卖些从县城进货的小文具、小玩具之类的,不是为了赚钱,就图个乐子。第一次站在小摊前招呼来往的顾客,吴维又尴尬又笨拙,或是张不开嘴,或是一张嘴就出错。可一、二次后,吴维就喜欢上了这种活动,与人讲价,与周边摊位的人开玩笑,看着旁边戏台上衣着华丽的帝王将相,这些事情,吴维在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他还用了一天重新学习了骑自行车,一只手虽是不太方便,可吴维乐在其中。
对于这片乡村,吴维这个城市的孩子是个闯入者,对于吴维而言,何尝不是乡村的世界闯入他的天地。
新鲜的场景和有趣的各式人物,让吴维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可惜有意思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半个月的时间并不长,还没等吴维的新鲜感觉过去,他已要坐上火车回家了。
白天告别了认识了不久的小伙伴后的晚上,吴维与爷爷坐在院里的空地,听爷爷讲述着过往。院子笼罩在后世已不易看到的满天星光下,老人在讲述着以往大动荡时期一个普通人的遭遇。这可比枯燥的历史教材有意思多了。好像每个孩童在幼时都会听到家中的长辈讲着过往的经历,可又有几个孩子能对这些有兴趣呢?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对那些自己不曾有过的过往提起了兴趣的时候,那些讲述者也已成了过去。
吴维有些成年人的思维,他对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所描述的过去有着浓浓地好奇,此刻的他恨不得有个录音机,把老人家传奇般的人生都录下来。吴维把这些想法说给爷爷听,老人哈哈笑着挥挥手:“有啥子可记的,自家人听听就可以了,二家旁人就免了吧。”这大概就是历劫后的一种谨慎吧。
记下来,把生活中闪亮的点滴都记录下来!吴维被自己的这个想法激动了,用笔记下来,用笔去描绘自己的生活,去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自己的感情。自己不就是此世一个过客吗?游客不就该记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