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寇准(1 / 8)
赵光义当皇帝这些年征北汉,打契丹,战西夏没少折腾,国家依赖着好底子勉力支撑。为了维持国家机器高效全力运转,赵光义需要一套自己的精英政治班子,可刚一即位时班子成员的两位首相薛居正沈伦都是兄长赵匡胤的旧人,即使是后来回来再当首相的赵普其实还是赵匡胤的旧人。
毕竟夺了兄长孩子的皇位,赵光义迫切的需要真正的自己人,于是他想了个好办法: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来充实政府各个职位,尤其是中书,必须从优秀的进士里选取。
科举制度虽然在后世被喷的一无是处,但在古代社会无疑是一种优秀的选拔人才机制。虽然起源于隋朝,但在隋唐两朝,科举取士的人数很少,大部分朝中高管还是靠着姻亲、裙带等关系,而并非由科举进入政府进而提拔上来的。终唐一世,科举取士不过数千人而已,赵匡胤在位期间也就录取了一百多名读书人。
赵光义大幅改良了科举制度,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科举录取人数呈十倍的增加,这其中很多人后来都进入学士院任职。
学士院,有的文献也称翰林学士院,是宋代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主要职能有拟定诏书、建言献策,制定礼仪,编纂书籍等。几乎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这些职能在古代中国都是国家内政最重要的事务,进入学士院任职的称为翰林学士或翰林学士承旨(资历较深的翰林学士。国家正规考试选拔出来的最优秀人才待在皇帝身边干几年,许多人都升任了宰执,也就是从赵光义开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真正成为可能,普通百姓有了积极奋斗科举中举,进而进入朝廷参与国家大事的希望。
有希望的国家,总归是好的。
在老宰相赵普年事已高实在无力参与朝政之后,中书一直由李昉担任首相领导执政,由于李昉这个人学问深、人品正、能力强,中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稳定工作,几个宰执成员互相配合,为赵光义分忧解难。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四月,寇准被任命为枢密副使,进入中书,宣告中书一团和气互相配合工作的局面正式结束。
寇准是陕西华州(今陕西渭南人,祖上曾经阔过,但到了他父亲寇湘这儿就已经衰落了,寇湘曾经做过符彦卿的参军,收入非常一般,但凭着祖上良好的文化传承,家中一直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北宋建隆二年寇准出生,因为出生在太平盛世躲开了五代的战乱,加之家教好,寇准自幼学习就出类拔萃,史书记载,寇准七岁就能吟诗作对。
跟大部分好学生不同,寇准虽然学习好,同时却也极为顽皮,上房揭瓦为所欲为。为了整治这个不听话的劣徒,寇准老妈一气之下找了块秤砣砸儿子,秤砣不偏不倚正中寇准的脚,顿时鲜血淋漓,然后寇准就老实听话了,从此专心学习。
只可惜,这个秤砣,成了寇准人生最后一个妥协对象,后来他遇佛杀佛,遇神杀神,直到最后玉石俱焚。
太平兴国五年,寇准进士及第,是当年的探花郎,这一年的进士榜群星闪耀,堪比nba96年选秀的黄金一代,榜上的李沆、王旦、向敏中等人后来都做到了宰执,这一榜进士被戏称为“龙虎榜”。
太平兴国五年的寇准只有19岁,在殿试的过程中,有个环节是是皇帝会到考生的考位上闲聊两句,其实就是皇帝爱才,跟进士们拉拉家常聊聊天,有特别对胃口的就重点栽培,不对胃口的就给朝廷按照干部管理办法常规培养。
寇准在殿试之前填报各种文书时候,当时有个书铺老板就劝寇准,皇上不喜欢年纪小的,如果皇上要问到年纪可以多报几岁,免得因为年龄太小皇上觉得不靠谱把你刷掉。
宋代的书铺是专门帮助考生申报各种考务资料的,有点儿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考研辅导机构或者留学中介机构,可以说是对科举考试非常了解,对于朝廷录取考生的套路和皇帝个人的爱好也是非常了解的,书铺老板给寇准的建议很厚道。
没想到寇准严词拒绝,我刚刚中了进士,难道就要开始欺骗皇上了吗?
坦荡磊落的寇准没有虚报年龄,赵光义也没有埋没人才,寇准顺利录取。
可很多史书都没有提到,19岁的寇准当时身材高大,丰神秀美,是一等一的大帅哥。与他同一期的有个同学也是不到2岁,却因为长相稚嫩被赵光义摘了出去。
长得帅,总是有大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