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田变法(1 / 1)
古往今来,改革者都是要具备极大的勇气的,向既得利益群体开刀是件苦差事,成功了受益者不一定会夸你,受损者一定会骂你,失败了全天下人都会骂你。
公田变法就是这么一出注定背负骂名的改革,出发点是为了挽救国家,但贾似道最终失败南宋也最终灭亡,只剩下了骂名。
在解释公田变法之前,还是要先说一下变法本身,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皇帝上台搞得那些个更化比较虚暂且不论,光是叫的出名的就有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和公田变法,庆历新政主要是针对吏治的变法,熙宁变法是一整套的经济政策,而公田变法是一项非常具体又非常高效的增收措施。无论哪一出变法,其本质都不是为了某个群体某个阶级,而是为了整个大宋王朝。
朝廷不是红十字会,钱不能无中生有,变法永远都是痛苦的,只有变法成功国家富强了人民群众才能享受到之后的红利。
不管是商鞅、王安石、贾似道还是张居正,变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富强,在国家层面都是好政策,但在人民群众面前只能算是个中性政策,过程中有人受损有人受益,只有国家富强之后才能实现最终的全民受益。
公田法就是这么一项措施,景定三年四月朝廷下诏,先是重新核查各地闲田全部收为国有,接着对于所有官员地主都有产家庭进行排查,严控其私田数量:一品官员允许其保留五十顷,向下依次递减,九品官员允许保留五顷,民户与九品官员标准一样,允许保留五顷。
私田超出标准的怎么办?由朝廷统一回购收回,回购的价钱也有明确标准,按照土地好坏来划分,地租最贵超过每亩一石的回购价为二百贯,九斗的回购价一百八十贯,接着依次递减,地租每减少一斗回购价就便宜二十贯钱。
土地是地主豪强阶级手里下蛋的鸡,朝廷强行回购势必会遭到地主豪强们的强烈反对,于是贾似道授意,先在两浙东西路、江南东西路四路搞试点,看看效果。
利用行政力量抑制土地兼并,把多余的土地收归国有开办成“国有农庄”,为了防止反对力量太强大先在小部分地区试点运行,什么叫政治智慧?这就叫政治智慧。
详细措施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执行了,可临到执行了贾似道又遇上一桩难题-缺钱。
当初为什么要被迫变法?就是因为没钱,现在变法又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可朝廷就连这启动资金都拿不出来,但难题难不倒贾似道,没钱是吧?度牒、告身这些都是钱,还有会子是朝廷独家发行,也是钱,都拿出来用于支付。
会子就是纸币,南宋会子跟北宋交子、金国交钞其实是一回事儿,官方发行的纸币,只不过相对于金国而言南宋一直比较克制,会子没有大幅贬值,尚有一些信誉。
此前官府搞和籴,用度牒、告身购买普通百姓的粮食,现在官府搞公田法,除了度牒、告身外还加入了会子,为了尽可能的节约银钱,朝廷规定,回购公田时一千亩以上的,可以付半分银钱、其他九分五全部以告身、度牒和会子支付;一千亩以下的,一半付度牒、告身,另一半付会子。
本来是官府用来对付普通百姓和籴时的套路,被贾似道完全融会贯通来对付地主豪强,实在是绝。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公田法的有效落实,贾似道在朝中设立了官田所,由亲信刘良贵主管公田回购事宜,在试点的四路分别设置了官田分所,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担任机构长官,绕开各路转运使,直接对朝廷负责。
为了表示变法的决心,贾似道以身作则把朝廷赐给自己的浙西万亩良田全部捐出来不收分文作为公田,朝中铁杆亲信也有不少跟着一起把自己的私产捐献出来的。
在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带动下,公田法终于磕磕绊绊推行开来,到了景定四年六月,经过一年多的回购,朝廷在试点州府回购到三百五十多万亩公田,开始雇佣农民专职耕作,耕作的农民免于和籴,每年除了上交公粮之外还能存下些粮食,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广受百姓好评。
公田法的实施犹如虎口夺食,从既得利益群体的嘴里硬生生抢下来一块利益,一部分用于国家,一部分实惠了百姓,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一直在持续执行,从原先的四路试点扩大到了更多地区,为国库增收了不少粮饷。只是由于仅仅这一项措施,相较于南宋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想要扭转乾坤,贾似道需要继续闪转腾挪。
但很可惜,大戏接近尾声,贾似道没有时间出招了,就在公田法日渐成熟之时,南宋的最高统治者理宗不行了。
景定五年十月,在位长达四十年的宋理宗驾崩,终年六十岁,太子赵禥在灵前奉遗诏即位,是为宋度宗。
理宗这辈子,机缘巧合一场大雨捡了个皇位,即位后又因为史弥远专权无法亲政,刚刚亲政时又因为端平入洛遭遇挫折干脆躺平摆烂,回到后宫纵情享乐,像极了一个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表现:弱小时沉默无助,一边成长一边等待机会,终于等到足够强大,却在施展了一番手脚之后备受打击,从此躲进心理舒适区,不再理会曾经想要实现的梦想。
理宗不像宁宗,你不能说他是个昏君,最多只能算是个庸主,但南宋的险恶的国际形势容不下昏君,也同样容不下一个庸主。理宗治下的四十年光阴看似很长,但关键的时刻就那么几个,转瞬即逝,现在机会已失,后面即使想要补救,也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