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坚持(1 / 1)
什么是英雄?
在《辞海》里,英雄有两重含义:一个只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另一个指无私忘我、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勇敢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史上有不少英雄或多或少都有些争议:卫青靠着姐姐卫子夫裙带关系上位、霍去病嗜杀、袁崇焕抗金不力纵敌入关、甚至岳飞也曾多次被谏官弹劾不听调遣,但只有文天祥,不仅在南宋当时,就连到了后来元朝、明朝清朝包括我朝,从来都没有任何人质疑文天祥,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一例外的把文天祥作为一个真英雄世代纪念,古往今来从无争议。
想成为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真英雄是不容易的。
国难当头,被朝廷临时提拔为宰相出使敌营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上一次出使敌营的还是宰相张邦昌,后来张邦昌什么下场南宋每个人都知道,背尽了黑锅之后惨遭赐死,这种差事谁乐意做?
明知道不是什么好差事,甚至还有可能掉脑袋,但文天祥没有推辞,德佑二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与首相吴坚、次相贾余庆、副枢相谢堂等人来到临安城外皋亭山元军大营,见到了元军统率伯颜。
见到了南宋丞相大使团,伯颜给足了面子,对文天祥等人礼遇有加,一番客套之后文天祥挑明了话题,“大宋承帝王正统,非辽金可比,今北朝将欲与国乎?将欲毁其宗社乎?”
只要把城中的南宋宗室骗出来一网打尽,南宋剩下的地方自然不攻自破,伯颜不愿与文天祥多做口舌之争,提出只要南宋愿意投降,“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既然同意保留南宋社稷,文天祥立即抓住话柄提要求,既然如此,“请退兵平江或嘉兴,议岁币与金帛犒师,北朝全兵以还,上策也”。
好不容易打到了临安城外,此时再让元军退兵哪那么容易,伯颜断然拒绝了文天祥的要求,还是坚持一个原则,太皇太后、皇帝及全部宗室人员出城投降,然后再谈其他条件。
商务谈判里,双方要有对等的筹码才可能有的谈,否则没有筹码的一方根本不可能谈的出什么结果。文天祥也懂这个道理,为了忽悠伯颜让他相信自己手里也有筹码,号称“淮、浙、闽、广多地尚在朝廷控制之下,若伯颜一意孤行,则天下将穷兵取之、豪杰并起、兵连祸结”。
死到临头还敢嘴硬,伯颜是蒙古人,少数民族可没那么多雄辩之术,恼羞成怒叫来卫士要把文天祥拖下去砍了。
敢出城担任议和主使,文天祥就没怕过死,大义凛然说道,“宋状元宰相,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寸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为?”
文天祥视死如归,伯颜反倒是虚了,眼看着南宋就能不战而降了又何必节外生枝逼得对方绝地反击?于是好生安慰一番,派了使者跟着吴坚等其他三位宰相回临安复命,请太皇太后亲自下诏,诏书里怎么说咱就怎么做。只是有一个小条件,别人都可以回去,主使文天祥不能走,必须留在元军大营里等消息。
伯颜肯接受朝廷诏书,说明议和之事还有的谈,然而就在文天祥满怀希望等着两国议和之时,第二天吴坚等人便带着朝廷的诏书来了,打开一看跟上次没什么差别,还是南宋同意举朝投降,所有宗室、百官悉听伯颜吩咐。
最高统治阶级都已经降了,南宋亡国已成定局,伯颜一方面派范文虎等南宋降将率军进入临安建立都督府办理南宋官方器物交接事宜;另一方面又差人拟定檄文,让吴坚等人署名,再加上朝廷的投降诏书,如此一来南宋剩下的州县即可传檄而定,连打都不用打了
南宋四位宰相,按理说檄文必须四位宰相全都署名,可吴坚、贾余庆和谢堂三人签完字之后文天祥坚决不签,大骂吴坚三人卖国求荣。当时吕文焕也在军中,见场面尴尬便出来打圆场,安慰文天祥不要生气了,却又被文天祥一顿臭骂,说他是“叛逆遗孽”。
原本好心安慰却引来臭骂,吕文焕脸上挂不住了,反问文天祥为何骂人。文天祥历数襄阳之战后吕文焕助元侵宋之事,“三尺童子犹斥骂汝、独我乎?”
襄阳之战打到最后,吕文焕弹尽粮绝之下投降,至少也曾尽力过,于是反复给文天祥解释自己已经尽力了。可文天祥根本不听,“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
站在道德的珠穆朗玛峰上,文天祥骂谁都得受着,吕文焕顶了几句嘴便不敢再对峙,可偏偏就有人不信邪,吕文焕不吭声了,侄子吕师孟又出来蹦跶了。吕师孟时任南宋兵部尚书,当时随宰相们一同出城递交降表,见文天祥如此辱骂自己全族便揶揄道,“丞相今日何不杀师孟?”
道德上有亏就别去碰瓷文天祥,否则就是自取其辱,文天祥一看吕师孟也敢寻衅滋事,直接怼脸骂,“汝叔侄皆降北,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来做朝士?汝叔侄能杀我,我为大宋忠臣,足矣,岂惧死哉?”
南宋的降官降将文天祥见一个骂一个,没人敢还嘴,为了不让大家再难堪,伯颜下令软禁文天祥,其他官员属地方官的全部留任,属中央官员的待南宋朝廷投降仪式结束后另有任用。二月初五,伯颜大军开进临安城,在临安的祥曦殿上正式举行了南宋的投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