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徐淼奇怪的嘱咐(1 / 2)
说起来毛线这东西,徐淼在弄出来之后,并未将其定价很高,因为羊毛贸易牵扯很大,每年都要从关外采购大量的羊毛,如果卖高价的话,一是有钱人消化不掉这么多的羊毛,必须要走平民路线,让普通百姓买得起,才能走量。
另外一个是徐淼弄出来毛线,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关外的胡人们通过羊毛交易,对大唐产生依赖,用经济将他们和大唐绑在一起,另外一个就是让大唐百姓,每年冬天少冻死一些人,给大唐的百姓,找到一种好一点的御寒之物。
毕竟这个时代,在棉花还刚刚开始试种的情况下,棉衣还不能做到普及,而且现有的棉花不但要织布,还要做棉衣棉被,在没有彻底推广开之前,还属于奢侈品。
以前的百姓,到了冬天,往往没有足够的御寒之物,造成很多人冻死冻伤,哪怕是冻感冒了,这时代感冒也足够要了很多人的性命。
皮裘虽然御寒效果不错,但是不是人人都能穿得起的,只有有钱人才能穿得起,普通百姓就只能穿厚一些的麻衣,为了保暖一点,会在麻布衣服里填充一些芦花,也有给衣服里填充木棉的,但是芦花的保暖效果很差,木棉又很少,根本解决不了普通百姓的冬季御寒问题。
所以不少百姓最怕的就是过冬天,条件好点的多穿几件麻衣,条件差的就只能硬扛,一到冬天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围着火塘烤火取暖,出门就行色匆匆,赶紧办事,办完事回家猫着。
到了冬天,经常可以看到大街上的穷人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留着大鼻涕,脸冻得青一块白一块,嘴唇冻得发紫,每年冬天,城里都会一大早,官府派人从城里搜罗出一些冻死的穷人,将他们冻得硬邦邦的尸体运出城去。
城外路边经常能遇上冻毙于路旁的尸体,这在冬天十分常见。
徐淼第一年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到了冬天也很不适应,即便是他有皮裘穿,也觉得不舒服,四面漏风不说,还很沉,有一股子动物身上的怪味。
所以用羊毛纺成毛线,织成毛衣,无疑是目前极好的御寒衣物,毛衣的防寒性即便是不如皮毛做的皮裘,但是在外袍里面套一件毛衣,也远比其它衣服要暖和许多。
于是徐淼在将毛线弄出来之后,便将其定价很低廉,完全走平民路线,靠走量来赚钱,而没有再像其它那些他鼓捣出来的新鲜玩意儿,黑了心的定高价。
所以经过去年秋冬的一番推广,很多人发现了毛衣这东西御寒效果相当不错,而且织一件毛衣,不过就是一两斤重的毛线,自己动手织就是了,一斤毛线也不值几个钱,但凡是日子过得去的,都能买得起。
对此魏征在试穿了夫人为他织的毛衣之后,问过了毛线的价格,对此是赞口不绝,去年的时候,还专门上书,向李二道贺,将毛线称之为又一件不亚于甘薯的一种利国利民之祥瑞。
朝廷之中不少重臣,对于这件事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物解决了大唐百姓冬季御寒的问题,不但可以让不少百姓免去冬天受冻之苦,同时也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此乃天大的善举,李二也为此对徐淼这样的定价很是满意,屡次褒赞过徐淼此举乃是为国为民。
随着去年的推广之后,今年冬天毛线销量在长安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掌握毛线生产技术的几家,都不遗余力的投入巨资,在长安城内外开设新的工坊,大量招募女工纺毛线供应市场。
这还只是长安一地,接下来毛线必将向大唐中北部各地推广普及,到时候对羊毛的需求量会剧增,销量也会剧增。
徐淼就是拿出了自家的一个毛线工坊和纺线技术,从张亮手中换了二百精通水性和擅长操舟的水师退下来的水卒,让张亮乐不可支,觉得占了一大天大的便宜。
所以现在长安的有钱人家,几乎都做到了人手一件甚至多件毛衣,天冷之后都套在外袍里面出门,甚至连皮裘都懒得穿了,觉得这毛衣穿上又软又暖和,还很是轻便。
不过在这个时候,站在城外空旷的路边凉亭外,还是让李承乾他们都冻得不轻,这小风跟刀子一般,吹到脸上让人觉得脸皮生疼,就算是他们现在都戴上了毛线手套,也还是冻得手脚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