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2 / 7)
【我们前面聊了很多通政司、六科与门下省的联系。已经能够看得明白,六科在监察体系中的重要。
不过很显然,皇权也具备着监察权。朱元璋不要太爱偷窥他臣子的小九九。
正德时期,出于皇权对宦官群体的信任。大太监刘瑾专权,司礼监代行“监察六科”之权。
而考成法则改变了它,也是利用皇权的信任,以内阁代替司礼监。
内阁+六科重新具备了完整的中书门下的能力,有决策+行政之权。】
朱允炆:
什么呀,为什么这万法看来,都似我改革之风。我那通政司和翰林院改革不也有着相似的味道吗?只是没有想出那考成之法.…
【本来这种组织架构有机会被编入新版《大明会典》,成为一种固定法条,但最终没有。它仍是不合法的,完全依赖于首辅的个人威信+皇帝的放权。
明末的槐宗也搞考成法,他之考成与最初的考成权力构架就不是一码事了,他酷爱微操,更多的在行使皇权之监察,自然而然的内阁在明末考成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内阁就暂时聊到这里,后面的吏治改革还会聊到考成法,现在暂且不提。】
朱元璋若有所思:这考成法,似乎远不止上面所说的。
茹常: ..
这激进的兵部试尚书也狠狠骂道:差不多得了!
朱棣则注意到另一件事: “这考成和吏部选人息息相关,那槐宗参与了这部分监察,就是深深介入了吏部之选人。如此这般,天下败坏了下去,他明明有着不可推卸之责任。多少得担一个识人不明的错。
朱樉喝茶: 好皇帝各有各的好,坏皇帝各有各的坏,但都很喜欢推卸责任。
【中央剩下的官制改革,都是一些礼仪类的、马政类的、更变品阶类。唯
一可能还要提一嘴的,就是朱允炆大幅调整了各地藩王属官的品阶。增设了两个正三品的?辅。 (郡王为正四品,以此类推)
旧制,王府长史最高正五品,大部分时候,写做‘教导’,实为监视。有时也是犯了事儿的王爷们的替罪羊。
正三品比正五品职位高得多,话语权也重,估摸着是想增强对藩王的掌控力。嘛……都削藩了,这个举动就相对累螯了。】
湘王撇撇嘴: “侄儿你不是最喜欢削叔叔吗?何必还搞这种冗官呢?你想监视,也没有叔叔给你监视了,正三品呢,好多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