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第 246 章 阳陵县的发展富商之……(1 / 4)
阳陵县的博士们在出完题后就没有踏出公馆的大门。作为日后的求学圣地, 县内除了科举考场,太学宫,各种茶肆与官方机构外,还有一排规格不一, 特殊时对学子开发的科举公馆。
长安的物价与地价贵得让关漂距离卖身也就差个变性的功夫, 所以在阳陵县那儿建的公馆与其说是公馆,不如说是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平房。
这种能让战俘怒骂条件违反《日内瓦条约》的住处搁在西汉居然算是一项德政。
毕竟在这儿饿不死就十分难得的时代里, 有个能遮风挡雨的棚子就谢天谢地了, 更别提刘瑞允许符合条件的学子一直住到放榜那日。
而和参考的学子相比, 博士们的住宿环境肯定是要好上许多。
毕竟是由长安八里的勋贵富商修给子侄的落脚之处。
是的, 你没听错。阳陵县的最大公馆是勋贵富豪们主动承包的。
考虑到少府的能力有限, 而关漂的人数已经多到再不解决这群人的生活问题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参考现代的外来移民如果不是手续正常的高端人才, 多半会在当地势力的压迫下从事一些违法工作。
古人玩的兴许没有现代人那么花,但是在奴隶合法的封建基地下,比比下限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为了避免关中发烂发臭, 光是少府开足马力地在阳陵县大搞基建还远远不够。那些家里有点闲钱的勋贵富商, 东瓯贵族也被人忽悠着上船去赚皇帝的钱。
除此外,在阳陵县的大汉第二钱庄正式挂牌后,不少迁至阳陵县的关漂也贷款盘下少府的铺子,做些容易打理起来的家族生意。
这么一来, 铸好的五铢钱便顺利花出, 而市面上的三铢钱与四铢钱也能通过大汉钱庄被一一收回, 然后由统钱局与当地郡府进行重铸。
时隔多年,当程郑皋再次踏上京畿之地时,不仅是关中的变化令人吃惊,就连卡在河南郡与京畿之地的尴尬区都迎来一波儿发展热潮。
得益于关东的铁,巴蜀的茶, 江淮的盐都经此流向富贵之处,所以借着这股东风,不少人从来往的商队赚得盆满钵满,就连一些自通商路的穷乡僻壤之处也多了以往难以见到的好物。
“瞧瞧这支数,这工艺,不卖它个十几金都算是厚道。依我看,就该用这裁身衣裳去迎天家使者,才不负状元郎的清秀俊逸。”
“哎!细绢蜀麻早就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蜀锦拼苏绸。若是上面串上一些南边的宝石珠子,金丝银线……”
“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