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埋怨(1 / 3)
在战争当中,有一条准则是十分有效的,那就是以多胜少。
别看各种战役说什么奇袭、用计,其实质都是营造以多胜少的环境。
近代淮海一战之精髓,就在于分化敌方各兵团形成本是劣势兵力却可以集中兵力消灭更劣势的敌之一部的局势。而教员在江南打游击的时候,运用这一思想更是手到擒来,熟练不已。
便是二战中的名将,甚至被称为当世第一名将的朱可夫将军,他总是打以多胜少的战役,似乎是走运的顺风局,然而不是这样的。打一次这样的战役可能有侥幸,但多次就不一样了,那代表着更加高超的指挥调度能力,对敌人兵力的判断和猜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而这种胜利的前提,往往是兵员素质不差于,甚至是优于敌人的。当然,略差于敌人也是勉强能用的。
但是一条更大的真理出现了,那就是实战和理论永远是两个不能重叠的部分。
一千三兵马比上两千四五百山贼,比例接近1:2,如果阅尽各种战例,仿佛这是一个很健康的比例,然而处于实战中的陈靖却不是这么想的。
一千三就是一千三,县城也不大,难以营造以多胜少的局面。就算敌人会因为包围的态势而需要更多兵力种种细节而有兵力的浪费等,两千多的数字也不是随随便便能被碰瓷的。
更不要说,陈靖还要考虑县城,要考虑县令众人的反应,而山贼是光着脚不穿鞋的,他们没有顾虑,更不怕赌命。
不过嘛,也正如之前所说,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成功事例也不少。而这样的事例和精华,大部分集中到了近代战争中,因此,陈靖找起来也不费力。
什么力量最大?那毫无疑问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陈靖领着一帮人出城打麻雀战这种,也可以算是一种伪汪洋大海嘛。不过这番操作,也确实有一定效用。外围许多没来得及撤进城内的老百姓竟然是开始自发地反抗山贼,或传递情报,或是直接带着力气入伙。
所以山贼的队伍只如添油一般,来一个送一个,被几乎无伤给干掉了一大部分。
故此,当山贼头领看到着甲的陈靖时,他的身边已经只有一千多人了,而这,只不过是陈靖奋斗半天的成果。
不错,区分两批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着甲率。铁器和刀剑虽然民间多有流通,然而盔甲这些东西还是很少的,很简单,铁甲意味着成规模的冶炼基地,意味着大型的成规模军械制造的基地,而这不是普通豪强能搞到手的。同样,有了盔甲武装的士兵,可以轻易击败没有盔甲的士卒,而大名鼎鼎的一汉当五胡这一说法就很大部分源于此。
要知道,原始时代皮毛制成的衣物就可以大大提高人的生存率,而可以抗住并削弱刀枪箭伤害的盔甲,简直是多给人一条命。
所以大军直面进攻时,正面冲突的伤亡其实不大,那不时如乌云般四飞的乱箭才是很多人死亡的原因。史书上很多人“为流矢所中”可不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