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1)(1 / 2)
就这么又拖拖拉拉了一年多,二人最后还是无奈地分了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俩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日子过得也都符合自己的预期。
阿沁娶了一个和他家庭条件差不多的上海姑娘,结婚的时候,没有大张旗鼓,没有锣鼓喧天。二人工作日住在男方家,周末回娘家,过了好几年,终于在宝山买了套一室一厅,有了自己的温馨小屋。
而阿梅呢,据说分手之后没过多久,就把工作辞了,离开了上海。听说是嫁给了当地一个区高官的儿子,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吧。反正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再听说她和阿沁之间有什么往来。
一段维持了将近十年的感情,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不知两位当事人,再想起这段往事时,会有怎样的感触。反正我是变成了个彻彻底底的不婚主义者,从此再也没有考虑过结婚的事情。
原本我想就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写一个近两年才发生的事情的。毕竟,发生在这两三年里的事情挺多的,感触很深的也不少。
但坚持看到现在的读者们或许知道,之前涉及某些问题的章节会经历屏蔽重审,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以,接下来的故事,我尽可能往更早前去回忆,避开这几年的敏感话题。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差不多也是十年前的故事,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故事里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真正的主人公,而是她们口中的那些人。
我想将其命名为——生物多样性。
和阿沁那件事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213年的夏天。那会儿在上海,有个现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时才刚刚火起来,叫“夜市大饼油条”。
在老上海人的认知里,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这可是最经典的早餐“四大金刚”。结果那会儿,yp区那边突然开了个只在晚上卖这些“早餐”的店铺。
虽说吃的东西还是那几样,但架不住图新鲜的人多啊!那家店一时间人头攒动,生意极其火爆,台子都搭到人行道上了,甚至还上了新闻。
当然了,那时候还没那么忙的我,自然也就成了“图新鲜”的一员。
有一个周五的晚上,我不知道为什么,死活睡不着。想着第二天反正是周末,我便骑着我的小电瓶车,从宝山开到了杨浦,去看看那家当年的“网红店”。
车子骑到平凉路时,街上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烟火气,两旁的道路上停满了车,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虽然现在记不太清了,但印象里,当年的平凉路,以及彭浦新村那边的临汾路,算是北上海的“夜宵圣地”之二。
兜兜转转来到那家大饼油条店门前,刚一停下车,一股浓烈的油薅味直接窜入鼻腔,惹得我不由地打了个喷嚏。虽说这味道不好闻,但不知为什么,炸出来的油条就是又香又脆。
大概一百多平米的店里,摆了十几张方桌,此刻已经是坐得满满当当;露天的人行道上也摆出了五六张桌子,同样几乎没有空位。不得不说,这老板还真有点儿本事。
我把车子停好,朝里面走去。
“老板娘,有位子吗?”我一边环顾四周,一边对着迎上来的大妈问道。
“有有有,外面三个小姑娘那桌正好有个空位,可以拼一桌。”说着,大妈热情地把我领到位子上,然后递给我一张菜单和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