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科举改革(1 / 1)
好书推荐: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超凡:起源
开局金风细雨楼主,一刀惊天下
商业帝国:从卖酒开始
武侠,开局先捡个黄蓉当厨娘
以女为梯
熊猫战纪
尘界
我的绝世白富美老婆
诸天反派:太皇太后怀孕了
只留六艺。
其余的,酌情取舍? 朱元璋沉吟了一会,觉得乖孙把一个难搞的决定,交给了自己。 他看得出来,朱炫其实只想留六艺,但担心会有麻烦,就把其他酌情取舍,但是应该留下哪些,留下什么方面会对大明有用?这个暂时无法确定。 很难取舍。 如果只留六艺,那些读书人还不炸锅了。 甚至有可能挑起叛乱,后果很严重。 乖孙这是给咱挖了一个坑啊!朱元璋叹息道。 朱炫把八股取士的弊端,全部说了出来,使得他心思动摇,觉得那些弊端,会导致大明陷入危机,那么必须改掉。 需要怎么改,朱炫也给出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全可以用,哪怕朱元璋的铁手腕,也不敢直接对天下读书人挥动屠刀,关于取舍方面,又确实难以确定。 如果什么都不做,按照旧制。 明知道八股取士不行,又不打算去改,这是看着大明消沉下去。 朱元璋不想看到大明消沉,但怎么改又成了问题关键。 孙儿的能力有限,帮不了皇爷爷太多。 朱炫故作思索道:能想到这些,已经是孙儿的极限了。 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没有谁会要求一个孩子,做到十全十美,什么都会,也什么都懂。 朱元璋笑道:乖孙能想到那么多,已经很好了,至少你皇爷爷,根本没考虑过如此,这是咱的问题,咱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够好。 朱炫摇头道:皇爷爷已经很好了,作为皇帝,要兼顾的东西很多,很难面面俱到,肯定有疏忽的地方。 这个说法,朱元璋是认同的。 皇帝不是神仙,哪能什么都做得到,唯有尽可能地把所有做到最好。 还有科举,乖孙认为怎么改? 朱元璋的心思,又回到八股取士上面。 儒学被朱炫反对了一遍。 八股取士,也是儒学的一部分,更是被朱炫批判得一无是处。 孙儿认为,要放弃八股取士。 其实可以把六艺,和科举一起考,不要求全部精通,但对于射御,必须会其一,礼乐书数,也要学会其一,朝中官员,要求尽量做到文武双全。 当然了,一些年纪大的考生,在射御方面,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另外新增一科时政,考的是考生对于某些时政问题,或者朝政举措的见解,还有写出如何做,不能用八股文的方式作答,这样可以判断考生是否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孙儿还有一个想法,再增设一种杂科。 朱炫其实还犹豫,这个想法该不该提出。 因为杂科的想法,会和朱元璋制定的户籍制度冲突。 什么杂科? 朱元璋问。 朱炫答道:杂科,就是医术匠术农业等,一些民间的奇技淫巧,皇爷爷设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能约束天下百姓,把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让他们不能乱跑,而孙儿提出的这个,就是和皇爷爷相反。朱元璋没有生气。
朱炫的想法有时候是比较叛逆,但认真下去,还是有大道理,他问道:乖孙为什么会这么想? 朱炫解释道:孙儿觉得,杂科也是格物致知的一部分,就拿匠术来说,工厂里的工匠通过格物,造出了枪炮。 奇技淫巧,其实也是大明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大明和前朝相比,甚至和唐宋等对比,很多方面的技术,进步都很大,唐宋时期连火铳都没有,更别说枪了。 很多技术,还包括农业,都会随着时间的进步而进步。 但是,单纯地依靠时间推移的进步,其实很慢的,不如主动推动进步。 鼓励这些技术的发展,就是主动进步,能把我们大明,变得更好,更繁荣,也可以更强大。 说到了这里,朱炫把这个想法,正式说出来,道:把这个杂科,列入为科举的一部分,考核过后,如果成绩优异,可以根据他们的技术类型,分派去六部,主动地推动进步。 这些已经超出了,明朝的人,能理解的范围。 朱炫说完后,直接保持安静。 等皇爷爷的意见。 如果没有朱炫的工厂,没看过那些格物致知的文章等,朱元璋确实很难接受。 但是有了工厂的成绩打底,朱元璋接受这些言论,相对容易很多,寻思许久,觉得朱炫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乖孙做了那么多,又和咱说那么多,只是想变法吧? 朱元璋低下头,往朱炫看去。 总算明白了,这孩子的用心。 朱炫点头承认道:孙儿很想我们的大明,可以一直好下去,所以孙儿只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孙儿经常想做出来了,再和皇爷爷解释,就是先斩后奏,皇爷爷不会因为这样,打孙儿的屁股吧? 这个不会! 朱元璋摇头笑道:如果乖孙先和咱说了,咱还不一定同意乖孙去做,就看不到效果。 朱炫开心道:皇爷爷不会生气就好。 朱元璋又道:咱并非不会生气,刚开始看到那篇文章,还是很气的,直到方孝孺都行了拜师礼,咱的气才消了。 停顿了一下,他补充说道:今天我们所谈的内容,一定不能对外说起。 孙儿懂的! 朱炫点头道。 如果说出去了,朱炫肯定会再挨一次批判。 朱元璋听了那么多,肯定想再改革和变法。 接下来怎么变,朱炫不会过问太多,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朱元璋不敢变,那么后来的皇帝,更不敢了。 后来的大明皇帝,都没有朱元璋那么强硬的手腕和震慑力。 朱炫可以判断,皇爷爷会在传位之前,把这些全部改好,留给下一个皇帝的,是平稳发展的大明,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有的决心。 朱元璋担心后来的子孙会受苦,或者守不住江山,会把一切都做好。 以后的皇帝,按照他的方法治理江山即可。 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做法,认为大明江山,可以通过这种理想,一直牢固,流传万世,不过现实很残酷。 后来的大明皇帝,基本不按照他那一套去做。 朱元璋的辛苦,到了最后,沦为白白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