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1 / 8)
集贤院的身后有一座山,院落里,能瞧见山腰上郁郁葱葱,成片的树林连绵起伏。
相比较起后院女人们的诗会,在院落里男人们的聚会,就要熟络大方许多。
有一才子吟了一手好诗,是咏松的。
就如其他诗词一般,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写自己有意报效朝廷却苦无门路的愁绪。
在座与会的也有不少官员,这样的诗词,就和毛遂自荐差不多了。
如果是初入官场的,大抵会被调动情绪,心生共鸣,帮这位才子一把。
众人纷纷为那才子喝彩,京兆府尹孟温礼也笑着点头,连说几句“年轻有为”。
坐的稍远些的许守义看向身旁一位好友,小声询问:
“这位郎君文采斐然,是哪家哪姓啊?”
那好友笑了笑,说道:
“许知节啊,你外地为官几年,连最新的几个才子都不认识了吧。
他叫王昌亮,祖辈在拢右务农,到他这出了个大才子,长安城里也是数得上名号的。”
许守义笑着点了点头。
如许守义这般,为官十数载,早就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有文采固然是好事,但最主要的还是得有本事。
若是没有本事的人,仅凭一两首诗词,你就举荐他当官,万一日后出了什么岔子,举荐人难道没有干系?
除了能力,又牵扯到关系,好处等等,学问讲究那是多得很。
何况,这王昌亮祖辈是农民,连寒门都算不上,若不走科举,撑死了当幕僚而已。
想要靠人举荐为官,怕是难上加难了。
但有文采,终究是件好事。
王昌亮的一首诗,明显压下了前面许多人,也把这诗会的氛围带入火热的阶段。
虽说文无第一,但在场年轻人不少,都是关中才俊,要不也没资格参加集贤诗会。
他们又如何甘心为人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