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抢花炮》(1 / 4)
(一
抢花炮,又名“烧大炮”,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习俗,至今已有接近四百年的历史,流传于新兴县各地,而这一传统民间习俗又以我们天堂镇最为流行。
明朝年间,当时天堂各地为保地方稳定,纷纷成立社团,天堂外洞就有36个社。内洞朱所村最先设立“社主公”,此后村村都有会社,有炮会。
开始时,人们只是在节日或诞期期间到“社主公”祈福还愿,保佑全家平安。后来有位天堂的经商人叫麦晋公,家道殷实,因其老年得子,高兴之余,自制作花炮燃烧,以祈福还愿。由于其形式新颖独特,气氛热烈,迎合了老百姓祈求平安纳福的心理,随之各村社群起而模仿,纷纷仿效,自此抢花炮便逐渐成为风俗,流传开来并世世代代相传。
烧大炮每年都成为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元宵节前后几乎每个村委会都会举办抢花炮的活动,有的村委会甚至是村村必搞,如今小镇上共有二十多条村有抢花炮活动,其也是镇上人民群众闹元宵的主要方式。
要说起小镇一年之中最具气氛的节日,其实春节并不排在首位,中秋节也不是,万众瞩目的抢花炮才是众人异口同声的答案。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每当自家村子抢花炮时,外出游子无论多忙碌都会赶回来参加。
在小镇里,抢花炮其实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像是人民的一场庆祝仪式,不但村子里会全员参与,就连外嫁女也会回娘家感受气氛,而且会有亲戚朋友到场助阵,还会有成千上万的外来陌生人到场助威,热闹的场景可想而知是如此的非凡。
这场仪式包括有杀鸡拜佛,做粉线糍,邀请亲戚做客吃饭,醒狮表演,音乐盛典,舞蹈戏剧,明星演出,抢花炮等等。抢花炮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希望老天爷保佑人民身体健康,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胜意,顺顺利利。
每条村抢花炮的日期是不一样的,有的村子是正月十三,有的村子是正月十五,还有的村子是农历二月份以后。
据说这些时间都是先辈留下来的,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后人不能随意更改。其花炮数量也是没有统一定论,分别由各村讨论自定,而抢花炮的仪式活动也大径不同,花炮的金额更是参差不齐。早在抢花炮的三个月前,就会由专门的大炮手开始制作花炮,一般是十个到三十个不等,而大小都是一样的。
花炮由专门的被号称为“大炮手”的师傅精心制作而成,用时超过一个月。花炮是由一个大炮与几支点火棒以及一个小铁花炮圈组成,看起来像一支加大型的烟花,可它燃烧后发出的音量却比普通的烟花大几个分贝,那声音震耳欲聋的,燃烧后的花炮会将花炮圈快速送上天空的最高处,随后再下落,谁抢到花炮圈谁就能拿到对应的红包。
花炮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花炮圈的落点方向都是不固定的,掉落到东南西北都是有可能,所以这就更增加了活动的刺激性。
(二
提起“大炮手”,能称得上是镇里神一般的人物,地位极高,毕竟全镇上下大炮手的数量屈指可数,也就不超过五个。而被公认是神上神的大师级别的大炮手,就是隔壁独庙村的一位老人家,人们爱称之为“大炮佬”。
他本人也很满意这个称呼,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复制并沿用至今。
大炮佬有着四十多年的制炮经验,这可是所有大炮手当中经验最久的,甚至比第二名大炮手的经验还要长十来年。镇上最响亮而又飞得最高的那些大炮都是出自其之手,因此他的能力如此出众也就毋庸置疑。
小镇上几乎每一条村的炮会现场,都能随时可见大炮佬那高大的身影穿梳于人群中,以及他手中拿着亲手制作的大炮。
据说,大炮佬的先辈就是制作大炮的,一代代相传,经过大炮佬父亲这一代的精心研发,再传给大炮佬。家里后院成为大炮佬唯一的制炮场所,空间不算大,可他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历经其多年的用心改进,制作出来的大炮众人赞口不绝,而这也逐渐扩大自己的名气,甚至盖过祖先与众多前辈。
当然,单纯靠制作大炮是不足以为生的,因为全年下来制作大炮的机会也不多,也就除了炮会以及村里举办大型活动才会用到大炮,而且它不能像烟花一样使用,可以被用来售卖。
经过细心熟虑,大炮佬毅然决定开设一家小卖部。
做起小卖部生意就是大炮佬职业生涯的第二份工作,小卖部就设立在村口,而村口的对面就是曾经的天堂火车站,所以小卖部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别名—“绿皮车小卖部”。
小卖部设立于三十多年前,一间不到十五平方米的屋子,没有豪华的装饰,只有残缺不已的砖瓦,门口顶端有一块残旧的铁皮,用来抵挡风吹雨打,还有一个破烂不堪的邮政信箱。小屋子里摆着各种各样小孩子非常爱吃的零食,还有一些常温的饮料。在火车站没有撤销之前,小卖部的生意异常火爆,人流量跟火车上的客人可有一比,人来人往成为一种常态,就连隔壁村子的我也经常在放学后奔跑几百米去光顾这间小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