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烟火酥茶药青囊(1 / 5)
大年初六,百味楼。
玉聆弦站在门口,一年四季习惯了百味楼的人声鼎沸,一个年过来反倒不习惯了家中的冷清。拎着从荆楚老家带来的大包小包特产,只是无奈于爹娘如此“沉重”的爱——勒的双手生疼,腰酸背痛。
“嘿嘿,大掌柜回来啦!”玉聆弦一脚踹开雕花木门,虽是上好工艺品,这风火性子的姑娘却是半点不心疼。而门不上锁,是对颐安大家伙的信任——开玩笑,在这儿十个有八个都是去过百味楼吃过饭的。甭管什么样的奇贼怪盗,偷百味楼?那得掂量掂量自个的本事,会不会被颐安的百姓抓起来送上官府。
空无一人,对玉聆弦来说,这才是难得一见的清净。幸得颐安百姓喜欢,若是老客人们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只怕是一天清净都不要有了。
当然,生意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对于安顿好一切就做甩手掌柜的玉聆弦来说,平时还是有不少情况要自己这个老板娘出面的。当然,还有几位老朋友的招待。
自打魏月半改听了上午场的书,玉聆弦才算真正认识了诺寒。散场后三人便也常常闲谈。对于这家伙的口才,玉聆弦只觉惊艳:
并不同于侃侃而谈的儒生,也不是雅趣无双的公子。诺寒说话的方式,就像从世间活过千年的行客。见多识广,但语言通俗。身上透着市井之气,但又隐隐感到内含乾坤。他身位留墨阁第一评书,却是半分架子没有。这可不像燕京说相声的那些爷。有了天大的名气,便有了天大的鼻息,一吞一吐,砸塌半边天儿。这可让魏月半听的高兴了。而说起书中故事,听上两段,才知道“荡气回肠”原来并不是夸张。真是奇了!这家伙肚子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
嘿,管他呢,反正总算是从老早陪着“魏大好汉”听的几部书中解脱了。那什么《旧唐书》《凌烟阁》,耳朵早起了百八十个茧子了。
放下行李,玉聆弦拉开一张椅子坐下,看向柜台之上的那盒围棋。
“哈,有阵子没手谈了。”
那是当年楚地大疫之后的事,不过十二岁的玉聆弦,轻装出关,远赴天下大宴。同样也是寻找报答当年孤身入楚地的白衣圣手少年。
第一宴是延音社拜师,说起延音社,只传是江湖上有名的民间乐声组织。聚集各路好手,不乏常登大雅之堂的存在。其如同好相会之所,所以并无什么规矩。
师父叫李玉庭,是个端庄慈蔼的大娘,教琵琶。
从前帮爹爹看店时候,曾见过会弹琵琶的乐师,轻拢慢捻抹复挑,香山居士的《琵琶行》却是写的半分不差。那铮铮然乐声,便很早拨动玉聆弦的心弦。
或许自己的名字也与乐器有缘。
两年辛苦,学得一身本事。师父她老人家说自己天赋不错,但称不上是什么天纵之才。所以如今一身本事,多是背后多少勤学苦练。其实哪有那么多呢?不过是他人做一遍之事,自己有闲散时间多做几遍罢了。
后来钟鼓楼年关献乐,担任教师,也不过点拨指教两三天。竟惹得一时长安风头无两。便只说一位玉教师一战成名,从此销声匿迹。其实自己只是和那些姐姐们互相学习一番,竟不知如何传出这个名声。
后来回到师父身边,她只是点头:“尚可”,便送了自己一张琵琶。后来不曾见过师父,便背上师父送的琵琶,去行迹天下。
那一年,为琵琶取名凉辞。是用典《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手中古器,先奏柔声清朗,却未现出过师父指教自己的另一面目。
第二宴,是参纵横十九道。为爱好者对弈好手,屡战屡败,乐此不疲。竟也磨砺的小有所成。只是一盒围棋随自己到百味楼,便未曾再落子。
第三宴,便是自己开创百味楼,赴人间烟火的宴。开店三年,从一穷二白的小店发展至今。其实都说一个玉聆弦厉害,而自己知道,是伙计兄弟们愿意卖命。经商的道理爹爹说过不下千遍。但情义,爹爹只一略而过。说是要自己去想,想明白,在哪开店都会做大。那时尚且不明白爹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