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李世民又缺钱了(2 / 3)
官办学堂使用的书籍并没有多厚,一本书能有十页就顶天了,这点书籍对于掌握了蜡纸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李世民来说算不得什么。
印刷这十几万学子所用的书籍,李世民让人计算过,每本书籍的成本可以控制在三文钱之内,几十万本书籍,全部成本加起来,也不过几千贯铜钱。
这笔钱对于大唐本说算不得什么,李世民完全承担得起,甚至比起为学子提供的笔墨纸砚,书籍的费用并不算高。
“明年立春,科举选才之事你先去准备去吧!学堂之事朕再想一下。让大学普及国立学堂是好事,只是这先生的开支朝廷暂时还负担不起。”
大唐三百万户,每户有四五个要入学的孩子,那就是上千万个学子。千万学子差不多需要二十多万的先生,即便先生的俸禄按九品官员的一半发放,每年的开支就是三百万贯。
书籍笔墨开支虽然没有先生的开支大,可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笔钱大唐还承担不起。
让百姓付费读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读书的成本可是很高的,一家人守着那点土地过日子,本来就紧巴巴的,如果再承担上几个孩子的求学费用,他们的日子还怎么过?
付费读书,把学费设置的低一些,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这很容易成为世家攻击他的一个软肋。打完吐谷浑之后,马上就要征战高句丽了,他可不想在这一时刻出乱子。
普及国立学堂,虽然是好事,只是不能急于这一时。最起码也要等到把高句丽平了之后才能推行。要不然,大唐百姓的子弟都去读书了,再招府还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石天说过,吐谷浑有矿,等拿下吐谷浑之后,如果真能找到这些矿脉,把这些矿脉开采出来,推行国立学堂的钱也就有了。
战争如果能发财,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平了吐谷浑和高句丽之后,收回大量的资金,支撑起大唐的教育倒也是个好事。
战争财虽然是一次性的,可他李世民现在需要的也只是暂时的过渡一下,等商税开收之后,推行国立学堂的费用一下子就出来了,到那时,这点小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见李世民没再提书籍,长孙无忌也就了然了。学堂之事,主要难点在先生,只要解决掉先生的事情,想来国立学堂也就解决了。
在这个文盲普及率达到90以上的时代,想要招收二十万读书人也是相当困难的。单纯靠明年的科举,甭说二十万了,估计连两万都招不到。
大唐对科举并不怎么重视,而且大唐科举,最难考的竟然是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