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楚巴蜀苴秦(2 / 2)
巴人在强盛之际除了顺长江向东扩张之外,还在以涪陵为基地沿乌江向南拓展。因此对于楚军而言,占领涪陵不仅代表着沿大江以东的盐池尽数归楚,溯乌江以南的土地也在消化之列。要转化如此广大的区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涪陵之所以被称为“陵”,也是因为这里安葬着巴王的历代祖先,既然已经占了人家的祖坟,如果不能见好就收,很难保证被逼急的巴人不会转过头来拼个鱼死网破。至此巴楚之战暂告中止。
此后楚国将涪陵至夷陵间的占领区合并为一个新的郡——“巫郡”,域内的宝泉山盐泉、徐井溪盐泉、伏牛山盐泉、彭溪盐泉以及清江盐泉尽归楚人所有。
楚国西进的进攻态势是适可而止,达到战略目标后便转为战略防御。
同时元气大伤的巴国为了躲避楚军的锋芒,不得不放弃沿长江水道向外扩张的传统,转而将目光瞄向了蜀国,此后,阆水流域成为巴蜀之间不断拉锯的战场。
蜀开明王朝时期,其国家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势日渐强盛。随着巴蜀两地国家实力越发悬殊,蜀国的力量渐渐控制了巴人部分地区,从而形成蜀王“据有巴蜀之地”的局面。随着蜀国的强大,它不断向东发展,已经与楚国江汉地区边境接壤。这个时期的楚国国力尚在恢复之中,无论对中原各国还是对待巴蜀,基本都是采取守势。楚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楚筑扞关以据蜀。
其后楚宣、威时期,楚国再未谋过巴蜀。
原本历史上,在巴蜀两国鹬蚌相争之际,为什么渔翁得利的是秦国而不是楚国?毕竟蜀道之艰难远远超出长江水路不知凡几,再加上楚国先前对巴国取得的优势,楚在与秦的竞争中有着后者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熊槐看来,这是因为秦楚两方的战略动机不同。秦国因为被三晋完全封堵于关中平原,因而要想发展只能将目光投向南方的巴蜀苴三国,也就是说秦国根本没得选。而楚国则不同,除了已经占据的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之外,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下游均是楚人的用武之地。因此同等条件下,楚国实在没有必要死盯着交通不便的巴蜀,哪怕后来对巴国用兵,也只是为了盐池,而非土地。
再者,从军事角度而言,秦国吞并巴蜀之后可以顺江直下,攻击楚国的心脏地带;而楚国即便占领了四川,面对秦岭北方的秦国依旧是仰攻,这样的战术劣势实在不值得楚人铤而走险。几经权衡之下,楚国选择了休兵止战,专心巩固既得利益,最终对巴国的致命一击则交由秦国来完成。
而今情势又不同了。秦国经过连番大战,国力衰退地厉害,就连苴侯都知道应对蜀国的进攻,秦国已经指望不上,而楚国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且蜀国也曾伐楚,与楚不睦。是以,当巴、苴不足以抵抗蜀国的进攻时,苴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寻求楚国的援助。
蜀国为何伐苴,熊槐不得而知。或许是因为蜀王预料秦国衰弱之际无力干预巴蜀地区的局势,遂趁机起而伐苴。
无论如何,如果苴侯真地向楚国求援,楚国应当如何应对?熊槐胸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事关大势,熊槐当即召集了政事堂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