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买卖(1 / 4)
八月甲戌夜二鼓,暴雨猛风,揭瓦飞幕。至于海中之舟,悉飘上岸。
这场历史上要了施世骠老命的大暴雨如约而至,饶是朱怡炅早有准备,却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暴雨足足下了一昼夜,直至黎明稍息。大量民房损坏,农田淹没甚多,死伤百姓不下百余人。
随即,凤山县及台北诸罗县,乃至新上任不久的理番司主官张岳相继奏报,当地受到暴雨侵袭,不少农田与民房被损毁淹没。
接到奏报,朱怡炅亦不敢耽搁,这场暴雨虽不是台风,威力却也不小。好在今年民间的夏粮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农业生产受到的损失不算大,若不然,可能还得因此爆发大规模的饥荒。
很快,朱大王与知府王礼等府衙一众主官便针对这场暴雨,做出了反应。
调派府库粮食赈济各地灾民是必须的,而且还要勒令地方大户豪绅不得趁机屯粮居奇,哄抬台弯粮价,违者一律抄家灭族。
同时,又为了安抚民心,朱大王还直接下旨,宣布免除今年大明治下所有地区的夏粮征收,并以快马(山马,凑活凑活将诏书传于各受灾地区。
至此,民心基本安定,无数乡庄百姓,不管受没受灾,皆跪地高呼朱大王圣明。
不过,朱怡炅还是没有掉以轻心,前面的只是常规赈灾手段,暴雨席卷地区甚众,哪怕他们提前屯了不少粮食用于应急。
但这样多地区受灾的难民百姓聚在一起,加之天灾过后,往往最容易爆发混乱和瘟疫。所以朱怡炅在下旨调令各地官府马上赈灾的同时,也命令明军第一镇会同第三镇,前往受灾地区。
一面监督官府赈灾,防止地方趁机贪墨赈灾粮,另一面也是监督当地灾民,以防有心人挑拨,发生乱事。
毕竟,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之前正是因为台弯爆发小规模地震,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而王珍的官府不仅不作为,反而还变本加厉压榨百姓,最终种种矛盾叠加,引发起义。
他朱大王也就是那个时候起来的,因此深知这事如果处理不好,那后果非常严重。哪怕实际上这波起义乃是清廷长期高压政策带来的的后遗症,但也不得不防。
朱怡炅可不想自己前脚靠着反抗官府暴政登基称王,后脚就被别人以横征暴敛的理由又给推翻了。
就在大明上下高度紧张的赈济灾民,恢复生产的时候。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了八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