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明空心语 > 视角法则(十一):第6小节

视角法则(十一):第6小节(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小欢喜:我成了张小宇的哥哥 大主宰之修罗 见鬼,说好的全网黑呢? 人在奥特:我有一个奥特曼聊天群 九秋云浮 世界原型 身价曝光后,我成了国民老公 来往1920做买卖,我成了大佬 满级绿茶绑定真话系统后火爆全网 复仇王者李七曜

从“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表述即可看出,阳明心学以及整个儒家心性学,皆是注重心性或心体的道德属性的。佛教经典《心经》中对心之本体的阐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里看不出任何道德色彩。龙树中观“八不”也是如此: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一不异。

从论述心之本体超越二元对立这个角度看,儒家和佛家是一样的,但论述的切入点却各有其特色,儒家的表述道德色彩浓厚,而佛家的表述理性智慧色彩更浓。

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之本体虽无善恶,心之意念作用却是有善有恶的。不言自明的是,这里的善恶是以儒家道德观为评判标准的。意,即内心的动机、念头。意,是与具体的人、事、物相关联的,很自然地就会体现出利害关系的评判和选择。只要有所选择,就有善恶之别。

知善知恶是良知:对于内心所起意念的善恶之别,其实我们内心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这种认识和判断的内在标准即是大公无私之心——良知,无私利他即是善,损人利己即是恶。良知对此能够清楚地认知和辨别,这种良知良能既有先天的纯良本心为基础,又深受后天道德教化所影响。因此这里的良知,其实是带有儒家特色的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于内心所起意念,依良知而有善恶之评判。符合儒家道德的即为善,应发扬光大。不符合儒家道德的即为恶,应予以格除。这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那么这四句教具体应该如何来实践呢?首先要找到“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后安住在此心体之中,观照“有善有恶意之动”,念动要有觉知,不能不觉,然后重点训练此观照。这个观照,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良知。安住于本心,观照念头,但不陷入念头,不跟随念头,特别是不跟着恶念跑,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以,这四句教其实是一体化的训练,是对同一个训练方法的不同侧重点的阐述。这个训练方法其实就是笔者最常论及的观心。安住本心,观照念头,不随念去,寂静清明,这本身就是善。如果被念头所迷惑,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只要迷于其中,那么就是一种无明、愚痴。

“致良知”,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知行合一”。如果只是知道这个道理,但不去实践,那么就没有意义。知就是明白道理,行就是如法实践。不明白道理,行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明白道理不去实践,也无法真正改变生命的境界。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事。心即理,是理。那么理和事是什么关系呢?理要体现在事上,事要实证理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知行合一。只不过是更高层面的知行合一。

当通过“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长期实践之后,此心能够一直安住于良知之心——空寂而觉照,觉照而空寂,这时,此心就与仁心天理合二为一了。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之后,才是真正的“心即理”。因为这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真实的智慧境界了。

从视角学的角度来看,“心即理”,有这样几个层次:

1、心代表“心-视角”,理代表“视界-世界”。心即理,即是说视角决定了视界。在这种情况下,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意味着获得了一种超越的视角,这种视角超越了善恶,但同时能够观照善恶,而且观照到善恶之后,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超越的视角不被具体的“视界-世界”所迷惑,这即是真正的善。这样的视角,即是真正的良知。

2、心代表“心-视角-视界-世界”的这一视角学的智慧境界,理代表“心-视角-视界-世界”的这一视角学的理论体系。心即理,即是说,智慧境界与理论体系的圆融一体,相互印证。在这种情况下,良知代表视角学究竟超越的智慧境界,致良知即是达到这一智慧境界的过程。

如何达到呢?首先要将视角学的理论体系学习透彻,彻底搞明白,然后进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反观视角实现不断的超越,并在超越的过程中体悟视角的究竟超越性——视角本自超越于视界-世界。这个“视界-世界”,不仅包括了物质的视界-世界、客观的视界-世界,还包括了精神的视界-世界、主观的视界-世界。换句话说,凡是体现为某种相的,必然有“视界-世界”,然后我们要通过相去反观视角,发现视角。

注意,当我们发现视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超越了所发现的视角,因为我们所发现的视角已经变成了全新视角下的“视界-世界”。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直达到究竟的超越,这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呈现在你的视角之中的“视界-世界”,而你的视角始终超越于“视界-世界”,它超越了善恶,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来去,超越了一切的一切。始终安住在此超越的视角之中,始终保持超越的视角,始终保持这种超越本身,同时观照视角下的一切视界-世界,观照而不涉入,不评判,不迷惑,不陷入,只是静静地观照一切,保持宁静清明的、超越性的观照。这就是真正的善,也是真正的良知。能够安住于此境界,即是理事一味,即是知行合一,即是“心即理”,即是致良知。

阳明先生留给世人最后的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即是说,当通过阳明心学的实践,最终达到了至善至美至真的良知境界时,这就是自孔子以来代代相传的圣心、仁心、仁德、仁道之光明!这种境界是人人皆可达到的圣心境界,是一种本自具足的智慧境界,是人人通过训练皆可实现的光明境界。而阳明先生已经以自己为样板,成功地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说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将本性中本自光明的道德境界开显出来,让这种光明照耀我们的生命,并成为鲜活的智慧应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方面,能够如此而学,如此而习,如此而修,如此而证,如此而用,如此而传,即是真正的儒家之道、圣贤之道、大人之道、天理之道、天命之道、天性之道、天心之道、圣心之道、仁心之道、光明之道!这也是儒家的通达之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宠物小精灵之精灵猎手 灌篮之数据生涯 罗布泊之咒 夜行者:平妖二十年 密道追踪 超时空要塞之女神的眷顾 夜半冥婚:鬼夫大人萌萌哒 黑水尸棺 穿越无限空间与毒岛冴子 无限恐怖之雷啸传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