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儒家精神(1 / 2)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果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人都管理不好,想要把国家管理好是不可能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追求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圣贤之道的修行者,在修身齐家的阶段,就树立了治理国家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对儒家的修行者而言,能把家族、家庭、家人管理好、教育好,那么就可以用同样的道理来治国——就像对父母的孝顺一样,以这样的心来辅佐君主;就像对兄长的尊敬一样,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上司;就像对子女的慈爱一样,以同样的慈爱之心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对待臣民百姓。
《康诰》曰:“如保赤子”。如保赤子,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自己的赤子之心、赤诚之心。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以发自内心的至诚,去追求大学之道,追求明明德之道,虽然暂时还达不到目标,但能够这样去做,距离目标也就不远了。
作者同时举例说明,“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没有哪个女人是先学会了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对于儒家的修行者而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可以用齐家之道去治国。
下面我们再从观心修行的角度来体悟一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国,代表修行者的整个身心以及全部的生活。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国”。“家”的范围则对应着修道者自己的身心,即身口意的修行。如果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些最基础的方面还没有修好时,那么就谈不上“治国”的修行。就像很多人只是喜欢进行理论学习,却缺少对于身口意的觉照训练,陈旧的习气、习惯得不到清理、修正,那么生命的质量和境界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升华。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真正的君子,可以凭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成为众人效法的典范;真正的修行者,可以时时刻刻觉照自己的身心,不令身心放逸,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的“家”中,以智慧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从而使自己的整个身心和每一天的生活都符合于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如果是初学者,则应训练对于自己身口意的观照,不断地清除妄念,扫除习气,争取早日见到本心。
“孝者所以事君也”。“孝”字的结构为上“老”和下“子”。“孝”,即是“老”“子”相处的智慧。“老”代表母体、本体、本源,即自性本心。“子”,代表由本体而产生的各种心的作用。即,“老”代表本心,“子”代表妄心、意识心、分别心。孝字的结构是“老”在上,“子”在下,代表“子”要尊“老”,以“老”为主。这也正是儒家伦理道德中“孝”的意义。对于观心修行,则意味着,一定要在本心智慧光明的觉照下,使意识心随缘生起智慧的妙用。即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
一般人的状态刚好相反,“子”在上,“老”在下,甚至“老”隐而不显。本性的光明、智慧无法显现,完全是意识心在分别、妄想,生命的主体性就会在意识心的造作中迷失,把妄心当成了真心。
“孝者,所以事君也”。事,服侍之意。意识心是为真心这个君主服务的。君,代表自性本心。自性本心为君,意识心为臣。意识心能够臣服于本心,即是孝。就像孩子臣服于父母、大臣臣服于君王一样。
“悌者,所以事长也”。悌,它的本意是尊重兄长。悌,由一个“心”加一个“第”构成。心代表本心,本心为尊、为兄,意识心为卑、为弟。悌与孝的区别在于,孝是更深入的遵从本心。君臣关系是绝对的从属关系。而兄弟之间的关系则带有一种平等性。虽然有一种平等性,但仍然是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孝和悌,代表着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对于本心的认识,以及本心主宰生命的强弱程度。
如果本心做不了主,本心不能成为生命中觉照一切生命情境的智慧光明,而完全是意识心做主,那么这样的状态就既不是悌也不是孝。要想实现本心做主,就需要学习大道的智慧,学习修心的方法,并且进行观心实践训练。观心训练,其实就是练习以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
在训练的过程中,特别是前面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地见到本心。我们虽然希望以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但这时本心还没有显露出来,还属于一种“如理作意”的阶段,这时的状态就类似于“悌”的状态。
观照的观,是本心的作用。以本心的作用为主,就是观。观照念头但不追随念头,观而不随,不攀缘、不分别,这即是观心训练。经过长期的“悌”的训练,妄念就会越来越少,清净的本心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来。直到在某一天,本心全然地显露,光明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