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破城(1 / 1)
京州城外,安州军在最前面冲锋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便扛起云梯补上,继续冲锋。城楼前的尸体已经数不清,后面涌上来的将士还会不小心踩到已经倒下的将士,但战场瞬息万变,他们也难以顾忌,只有不顾一切的冲锋。
终于,有数十架云梯搭上了城墙,将士们顺着云梯,奋力的向城墙上攀爬,而禁军的弓箭只好对准正在向上爬的安州将士,将他们射下。云梯上被射中的将士一个个落下,砸在了地上,奈何冲到城墙边上的将士却越来越多,禁军的弓箭快有些射不过来。
经历了安州军数轮的进攻,禁军的箭矢已经用尽,他们便搬起早已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向下砸去,有很多安州将士的脸被砸的血肉模糊,重重的摔在了城墙之下,惨目忍睹。
城墙上的石头也是有限,不一会,石头用尽了。杀红了眼的禁军,握起长枪,动作利落的一枪接着一枪,刺穿试图爬上来的敌军身体,白刃进,红刃出,仿佛刺穿的不是一个个生命,而是练兵时的稻草人,血腥至极。双方都已杀红了眼,受了伤的士兵已经忘记了疼痛,此时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剩下杀敌和进攻。
京州城中落下的火石未停,京州城前冲锋的敌军奋勇,京州城上全部的箭石已尽,刘玄看着眼前的血淋淋的场面,心中也明白,京州大势已去,守不住了,但他身为南阳禁军统领,他不能放弃,只能死守到底,直到倒在这战场上的血泊之中。
明州城皇宫大殿内
南阳皇帝林齐明,此刻与百官正在明阳大殿之中商议,说是商议,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今日他们可能都会命丧黄泉。敌军已经打到城门口了,瀛洲王的援军被困了已有半年,只怕也打的剩不下多少兵力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死。
明州城外,安州军已经出动了攻城车,正缓缓的向城门靠近。
“义父”赵安浔看向赵元武,仍是清冷镇定的语气。赵元武轻轻的点了点头。赵安浔骑着马一下子窜了出去。紧接着,赵元武下令停止了远投火石,抬起眼眸望着五百步外的城楼。
城上的禁军还在顽强抵抗,安州军将士竟还无一人能够冲上城墙。可见禁军很强大,要比先前攻下的三城士兵都要强大。而刘玄也在握着长剑砍杀要冲上城楼的敌军。
攻城车已经立于城门前,数十个将士正齐心合力的推着圆木,重重的撞向明州城门。先前的火石有几个也砸中了城门,但城门高大坚实,并没有将其完全砸烂,只是让城门上留下了数道细微的裂痕。
此时,骑着马手持长枪的赵安浔停在了距城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看着将士们久攻不下,赵安浔将目标锁定在了城门前的攻城车。
于是,赵安浔转动右手,倒转枪头插于地面,单手扶于马背,双脚用力一登,侧身腾空翻起,动作即迅速又轻盈,稳稳落地。紧接着一步向前跨越数十米,蹬地而起,正好落在了攻城车的木桩之后。赵安浔顺势蓄力双掌齐出,一气呵成,打在了木桩之后,吊着木桩的粗绳瞬间断裂,只见木桩如箭一般飞出,撞在了城门上,“咚”的一声,木桩撞碎了城门中间位置,城门大开,但木桩并未停下,而是飞进城中。早已在城门后面,准备迎敌的禁军,躲闪不及,硬生生的被木桩砸倒了一片。直到木桩撞到了城中房屋才被迫停下,跌落在城中的青石板路上。
赵安浔身后,百步之外的副将狄云,拔起赵安浔的长枪用力一甩,长枪直直的飞向赵安浔。
城门已开,狄云拔出长剑,带领着将士们,一拥而上,城门后的禁军也冲向安州军,双方纵横交错,厮杀起来。赵安浔跳下已经损坏的攻城车,顺势接住狄云扔过来的长枪。
他双脚发力,身形游走,好似一条蛇一样,向城中敌军方向滑行,随即长枪在赵安浔的手中转动,划破了数十个禁军的脖颈,片刻之间,冒出了鲜红的血液,他们丢下了手中的兵器,双手捂住了脖颈,慢慢的倒下了,赵安浔动作很快,就像一个收割人命的死神。
此时此景,惊呆了内城门前的众人。赵安浔挥舞着长枪,杀入了禁军之中,速度极快,这些禁军战力虽强,但无一人能抵挡赵安浔的进攻,皆是一击毙命。从前的赵安浔不曾杀人,内心抗拒,可是经历数年的战场搏斗,他也明白了,这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争,他不想杀人,可是在战场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只有杀了他们战争才能尽快结束,不知不觉得赵安浔克服了对杀人的抵触,他给自己的理由是,物竞天择,命运所致,乱世之中,无能为力。
京州城门大开,赵安瑜拔出宝剑,高高举起,指向明州城,喊道:“杀!”瞬间,黑压压一片涌向城门,气势磅礴,好似能吞噬天地一般。
城墙上的刘玄得知城门已被攻破,城外的几万敌军正冲向城中,如今禁军已无法抵抗。唯一的办法就是,带着剩余的禁军退守宫门。
不一会,城门前的战斗已经归于平静。在城内顽强抵抗的禁军已被杀尽,还有一部分禁军在刘玄的带领下退入了皇宫之中。
赵元武骑着马,表情依旧平静。世子赵安瑞,三子赵安璃,六子赵安琳跟在其后。一群人浩浩荡荡的骑着马走向城中。
赵安琳看着城门前的将士尸体,几乎已经铺满整个空地,放眼望去,没有一点空隙,都被鲜红的血色占据。前方的军士拖动着尸体,为赵家众人开辟出了一条血路。这几万人,几个时辰前原本还是生龙活虎,一场战争却让他们永远失去了生命。赵安琳的心中痛苦惋惜,一个刚刚步入十六岁的少年,爱众生的怜悯之心,油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