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亲臣为皇帝殒命 皇帝受臣子株连(1 / 7)
1问责
东兴之役前,司马师并非没想到过司马孚,而是觉得三叔从来没领过军,反正大略已定了,具体的细节,问不问他没太大用处,三叔想安静,就让他安静吧。可如今后悔了,怎么当他说呢?司马师想拉司马昭一起去,司马昭自知己责非浅,说什么也不敢去,司马师硬着头皮,耷拉着脑袋见三叔。
施过叔侄礼。司马师知道三叔耳目众多,丝毫不敢编造。
司马师讲到强夺濡须口的小城时说:“浮桥运兵虽没成功,但再也没有更好的战法……”
司马孚断其言:“可不可用浮桥作伪装,遣军从上游过濡须水,从小城背后强力攻击?”
司马师方才醒悟过来:“啊!这么简单的事,胡遵怎就没想到呢?胡遵虽然受伤了,但对败后的问责,他首当其冲。”
司马孚却说:“太祖(曹操有句名言,胜后不忘问责,败后不忘评功。你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
司马师点头后说:“道理归道理,但此次惨败,确实与某些将领有关,对其不予严惩,置军法于何处?”
司马孚脸变了色:“对东兴之败的问责,严字应改为宽字。你若还想任大将军,就应该往公道上论,谁的责任该当首位?”
司马师明白了。
在问责会上,作为总监军,司马昭首先开言:“无论胜与败,战后的问责都是必不可少的。东兴之败的责任,首位是胡遵,究竟如何惩治,皇帝御批后再告诉大家。”
司马昭真是有一套,好事不给皇帝,得罪人的事往皇帝身上推。
司马师为胡遵辩护:“胡遵受伤未到,无论其在与没在,咱们都要往公道上说。浮桥的战术是正确的,谁也料不到‘魔兵’会有魔药。有人责怪他那晚玩忽职守,但都六十好几的人了,身上还有战伤,精疲力尽之下,晚上睡点觉也在情理之中。”
司马昭继续讲:“诸葛诞之军虽也死伤近半,但还有一万多铁骑军,战斗力还是有的,完全可以奋勇相拼。可诸葛诞也是落荒而逃,是不是碍到什么人的面子啦?”
什么人?不言而喻,当然是指吴国的大将军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诞的从侄子。诸葛诞的红脸被这段话气成了青脸,一句话也说不出。
行军司马王义气愤不过,仗义而言:“刚才大将军有言在先,说是看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即使是皇帝的过失也不必讳言,那我就直说了。还追这个责那个责,最应追责的当是元帅,一开始就犯了布局上的错误。”
这回,司马昭的脸色铁青了。
该司马师表态了。谁也没料到司马师会这样说:“战前我不听诸葛诞的话,以至于此,我之错也,诸将无罪。另则,公休若继续与吴将死拼,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终也难完胜,保存实力以求后图,不为失策。问责就问我们兄弟俩吧,甘削侯爵,追加罚薪。父亲生前嘱过,败仗之后不忘评功,不能因为败了而埋没那些浴血奋战不顾生死的勇士们。否则,下次谁还能在不利的情况下为你抛头颅洒热血呢?诸将要换换心情,回去后认真整理好功劳簿,尽快报上来,该晋者晋该赏者赏。”
司马师这番话是相当明智的,兵忘其败,将记其恩,有利于上下凝固左右逢源。
听司马师之言,诸将放松了。但司马昭性情狭隘,过后还是把王义杀了。王义的儿子安葬好父亲后,在墓旁搭了个小棚,日夜守护着父亲的灵柩。司马昭听说王义儿子的眼泪把墓旁那棵小树都烧死了,他竟然又怒不可遏地遣人去捕杀,司马炎看不过眼,将王义的儿子藏了起来。司马炎立晋后,给王义平了反。
2张缉和李丰
兴势兵败八年来,曹魏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这点元气,东兴之败又给泄光了。司马师虽然把武将们的嘴都封了起来,但文臣们仍然绕舌,最上心的是光禄勋张缉和中书令李丰。张缉,张既之子,甄皇后死后,张缉之女晋为皇后,张缉由四品郡守飙升到一品光禄大夫。李丰的儿子李韬娶了曹叡女儿齐长(zhǎng公主,李丰长女李美又是曹芳的妃子。李丰权衡利弊,在司马与曹爽博弈期间,没敢偏向任何一边,所以清除曹爽余党时,没受到牵连。张缉与李丰不但是重臣还都是皇丈,看着司马的势力遮天蔽日,对曹魏的前程比别人更上心,不但有谋划还将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