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没人相信(2 / 2)
提上篮子,顺路在河边采了些野葱野蒜,回到了家中。
这个时代的人们,都还是一天只吃俩顿饭,早晚各一顿。张元后世的习惯是吃三顿饭,中午不吃饭老是感觉缺了点啥,其实这只是记忆在作怪。中午的饭三爷是不做的,他经常骂张元是“富贵身子丫鬟命”,别人每天都吃俩顿,为啥只有他就不行?
自从跟了三爷,张元就对他做的饭没法下咽,不管什么东西都放到一起煮,黏糊糊的一锅,让人实在是提不起一点食欲。所以,很多时候,就是自己踩着小凳子做饭,今年他的个子窜高了一节,终于不用再踩凳子了。
小院里很清静,现在正是翻地准备播种的时节,三爷也下地去了,小猪也哼哼唧唧的开始吃食,十几只鸡在院子里四处刨来刨去,寻找食物,俩只兔子三爷也给喂上了草,正安安静静的吃着。
张元和三爷住在正房,面南背北的房子冬暖夏凉,所以被称为正房。三间正房三爷睡东屋,张元睡西屋,中间一间算是会客室。东厢房也是三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饭堂,还有一间是书房,里面有俩面墙壁都是书柜,放着一卷一卷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很难得的,因为没有印刷技术,全是读书人自己抄来的,也有从专门从事抄写书籍的人那里买的,所以弥足珍贵。
这时人们的读书是说读了多少卷,以《资治通鉴》为例,全书三百万字,二百九十四卷,平均每卷也只有一万字左右。所以唐代杜甫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流传,而且这时人们的阅读质量要远高于后世,几乎所有的书都会有阅读笔记,记录自己读书时的理解和所得所感。
这些书卷,就是读书人最大的财富,文人搬家,别的东西都可以丢弃,甚至包括金银,但唯独书籍万万不可丢。晋人张华迁居时载书3车,同时代的郭泰有书5卷。因为有了这些书籍,才能使一个家族有了不灭的传承,后来才会有“只有千年家族,没有千年王朝”的说法。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知识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传播,平民百姓想要靠读书发迹的可能,变得微乎其微。
张元家的书也有五六百卷,都是母亲抄写购买而来,上面都是一笔方方正正的楷书,字体略扁,是学自钟繇的字体。这时人们普遍研习的都是三国时钟繇的书法。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庾肩吾评其书为“上品之上”;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神品”。
张元后世也曾临摹过钟繇的字体,后来改练“瘦金体”。彼时人们主要还是学习硬笔书法,如启功,庞中华等人。
书房中除了书籍,就是一张大方桌,还有几个圆凳。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纸是一种黄色的纸,质地发脆,比起笨重的竹简,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大大提高了。虽说勉强可以使用,但却很昂贵,只限于有钱人家,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现在还是竹简和纸张并行的时候,大概到东晋以后,纸张才会全部普及开来。但书籍用的纸张,质量就好多了,白度提高、表面更平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接近现代机制纸。
这里是张元平时学习的地方,也是他鼓捣各种小玩意儿的地方。书架上面的一个暗格里,还放着十个他做出来的大炮仗,虽然不能跟后世的烈性炸药相比,但精确配方的黑火药,足以开碑劽石。这里是他的地盘,三爷等闲也不会进来,别人张元就更不允许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