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六章 陪都洛阳 红薯杂粮(2 / 2)
可与日益膨胀粮食需求相对,关中地区的可耕地却越来越少。
当时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肥力减退等原因,关中地区的灌溉农田相比西汉,不增反减。大历年间,只剩0.62万顷,尚不到西汉鼎盛时期4.45万顷的五分之一。
这种情况,导致关中自产的粮食,即便在丰年只能勉强维持朝廷的运转,很难有盈余。一旦遇到天灾,长安就会有断粮的风险。
有人一定会说,粮道有两种,一种是陆路,一种是水路,可以双管齐下,其实李世民也想过,但是长安所处的关中号称“四塞之国”,虽有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优势,但也意味着交通多有不便。
长安南面是秦岭、东面是崤山山脉。因此虽然邻近富庶的四川盆地、华中平原,但在古代的交通技术下,想要翻山越岭运输大批粮食,耗费巨大,并不可行。
再说水路,因为黄河在今三门峡市一带,存在神岛、人岛、鬼岛、炼丹炉、梳妆台、砥柱山等多个岛屿及半岛状礁石。
这些礁石将整个水道切割为名为:鬼门、神门、人门的三股急流。成语中流砥柱说的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块礁石。船只在经过此处时,极易触礁倾覆。
因此,从水路运往长安的粮食,到了三门峡一带,要不转走陆路,要不就冒着巨大的风险穿过三门峡。无论选用那一种方式都耗费巨大,付出的财力、人力、物力,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格。
而长安城中,皇帝的宫廷和朝廷百官无疑就是消耗粮食最多,直接产出最少的群体。因此在灾荒之年,皇帝将朝廷迁移到洛阳,一方面可以保证皇室、百官的饮食;另一方面也是避免与民争粮,将关中地区有限的粮食,留给百姓。
洛阳也因为这样,才成为了陪都,现在的大唐依靠的就是洛阳孟家从大运河运送粮食来长安,只有这大运河才能平缓粮食的高价,也正因为如此,洛阳孟家才会显得那么的重要。
这位孟子谦,也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会在长安城为所欲为,当然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孟子谦自甘堕落,本来是一个好好的嫡子,可以安心的继承家中的一切,但是谁知道,却被直接送到了长安当质子,好好的钱财,就这么什么都没有了。
这属实也是一种悲哀。
更重要的是,现在着孟子谦还没有多少年好活了,他自己可能也很清楚,所以就更加的无法无天。
现在李安想要对付孟子谦,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关中的粮食直接大范围的增产,只要长安有了粮食,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就不会受制于洛阳孟家。
如果李安是古代人,那么这个想法是可笑的,可是李安不是古代人,李安是现代人,并且李安还是可以回到现代的人,所以李安一想到了粮食,就想到了红薯。
红薯这种粮食,其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清代因为红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的传入,成了中国历朝历代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如1753年(乾隆十八年)山东人口约为1200万,但在14年后的1767年,人口就暴增到2563万人,实现了翻一番。要知道北宋是中国人口首次过亿的朝代,约为1.26亿,中间经历蒙元,人口顶峰也就9000万,第二个就是明朝,人口峰值为1.97亿,到了清朝人口就直接窜到4个亿,可以说红薯玉米这些外来物种的传入功不可没!
如果李安可以提前将红薯,马铃薯,玉米给弄到大唐,那么百姓会少死很多人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