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书斋明志(1 / 2)
时光荏苒,寒来暑往,岁月如箭……
转眼间,坐落于于山南麓,面朝天然良港马尾的福州船政学堂已然历经了五个春秋的寒暑风霜。它的首届学员班,无论是专攻驾驶指挥的,还是精于船舶制造与维修的,早已从定光寺中临时之所搬入了崭新明亮的新校舍。理论授课的讲堂,用来实训的车间,以及其他配套建筑在马江之畔拔地而起,逐步发展到星罗棋布,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非常像一座城中之城。其中专门用于上课的屋舍,后世为了便于记忆,习惯性称呼它们为前学堂和后学堂。
来时平均年龄仅有十二三岁的少年们,五年的光阴过去,此时都已褪去了孩童的稚气,体魄愈发雄健,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学习,眼界和学识无疑也宽广了许多。按照沈葆桢和日意格共同商定的教学大纲,最开始的五年里,学生们专注于语言提高及理论学习,最后的两年则要进行理论结合实际,也就是随舰实习。
这年春假过后,学堂公布了首批随舰实习的学员名单,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严复,林永生,杨用霖等人赫然在列,他们能够首批入选全凭在一众同学中出众的才学,历次考试均名列前茅。这些青年才俊将要登上福州船政自造的,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以蒸汽为动力的第一艘炮舰“万年清”号,由福州马尾出发穿越台湾海峡,下南海,经马六甲进入印度洋,再过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之后一路北上沿非洲西海岸,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由彼时刚开通不久的苏伊士运河入红海,经过非洲之角重新回到印度洋,再经马六甲重返南海,向东巡视钓鱼岛,往北到山东半岛的威海,辽东半岛的旅顺,而后折返南下最终回到福州,随舰实习为期一年。
瞿朗的名字不在其中,倒不是因为他不具备这样的资质,实在是他始终秉承不当领头雁的原则,平时保持中不溜秋的成绩就行。长此以往,以前将瞿朗视为天纵奇才的洋老师们还真的就以为他仅仅是昙花一现,慢慢地也就不再过多注意他了……
由于远航时间比较久,学堂想在首批上舰实习的学生出发前,筹划一次送行会,权且当作对他们前一段学习的总结,也要借此机会对此次未能成行者施加激励。
孟逸轩自瞿朗处听闻此事,极力通过日意格的关系邀请学堂把这次送行会放在自己家中举办,一应花费都由自己承担。他早就想见见这些瞿朗口中常常夸赞不止的才俊,无奈平时琐事缠身,最近恰好有几天空闲。
是日,参加这次随“万年清”号远航的众学子悉数到场。履职船政大臣已届四年的沈葆桢因为要回京述职未能前来,孟逸轩邀得学堂总学监法籍人日意格,还有几位熟稔的洋教习。
席间,严复林永生等憧憬着即将开始的远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大概是因为司空见惯的缘故,洋先生对于学生们的讨论兴致缺缺,相比之下他们对那一桌美味佳肴则更感兴趣。来到遥远的中国几年,他们之中有人已将筷箸使用地颇为熟练了。
欢宴将了,孟逸轩起身,手里端着酒杯,说道:“今日各位济济一堂,令敝处蓬荜生辉,方才的饮宴意犹未尽,何不到敝人的书房之中谈诗吟赋一番?我知道各位这几年里精进了不少西洋学问,但我亦知沈大人他并没有忘记请人继续教授你们劝课农桑之道,各位于传统经学上的造诣应该未有偏废。”
于是众人移步来到孟逸轩的书房,到的近前抬头一瞧,此处书斋牌匾上书“解语”二字,跨入书斋,眼见得这里大约两丈见方,檀香氤氲。书斋的主人平素爱好寻访收集各类典籍孤本,寻觅得到后总是珍藏于此,一有空就来翻阅。
今日孟逸轩与一众船政学子甚是投缘,故此大方地将自己的书房开放。别看严复他们进入学堂学习这些年来以西学为主,毕竟小时候研习四书五经的功底还在,年轻人们和孟员外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