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诠释2:善吾生者,必善吾死(1 / 1)
天地既在,而历久时方有吾辈生存在天地之间。在父母合而生子之前,天地尚有载覆之恩;天地在而有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根本事实。这里先不谈父母之生养之恩,《庄子》中有另外的叙述。天地之大德曰生,然庄子说:“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天地生人,人立天地间,人而既在本来就有天地生我之必要与成路。此必要与成路,人自知的开端在恻隐之仁端,成路有二一在天命之路,二在即道(即道者修道使个体存在同道一而不相异之路。恻隐之仁端而充而扩之道理知行在儒家经典的诠释(批阅者注:在无名氏《<庄子>诠释》之后的《<孟子>诠释》中详说。在道中、在德中,个体存在由此两行可自知天命之全貌。即道路在先秦道家、汉代及以后道教的道书中皆有成说。在《庄子》之文中,可讲述的方面有二,一在道中之天命路、二即道路的开端工夫,一随文诠释有说,二在最后逆修工夫中汇总且详释。
从生到死,人皆在天地中存在与生活(生存是生下来努力自为以使自己维持自身存在,生活是生下来努力自为以使自己维持活着的状态,二者概念相类,于是在文中混用。善使吾辈立根而生存的天地,也必善使吾辈合乎自然、自适从容地死息。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就已经承天地之恩养,而在其中生存无时无刻也难使天地不影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那么我们的死亡又怎么可能截然与天地无关。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天命在天地间生死。若说命带着一种迷信的意味,那么说成天地规律会更好接受一些?天命与天地予人之规律,等同于朝三暮四。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我们既生天地间,必定每时每刻相与天地发生交互。这其中怎么可能不包括死这一环节呢?造化既然承载了我的形体,给我的生存赋予了真正的劳作,且使我老岁有所安逸,又怎么不会使我从从容容地长眠?我们无知生,茫然生活,无用于老,不甘心地死去;这一切过程都割裂了个体存在与天地之间的交互之本然。既然天地善吾生死,那么我们在天地中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我们都应该把被动接受转化为主观理解,转化为主动思索我们的遭遇种种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或思想道理或物质维持;它将指引我们去向何处。这种心态的转化会使我们从逆来顺受的茫然无知转变为挺立在天地间从容生存。我们自身应为我们自己的存在负责,尽管这其中从无到有,从知到行到习惯的过程,或许会有些艰难。知天命者,从每一处悟道中,自汇积而能成己之大路。道中天命从天地洪炉大化角度去说,德中天命从事中善否反观逆知去说(批阅者注:《<孟子>诠释》中详说。一顺一逆,即天命全貌。
再者死之如何?生之如何?死难道真的比生要好,或者生真的比死要好吗?在现实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又有多少人生中求死,死中求生。对待生死真正的态度,庄子认为应是安时而处顺。生时便安然生,死临便坦然死。然生何以安然生,死何以坦然死?不过在道二字。在道者,知天地“善生善死”由是不烦生亦不畏死;生游心逍遥,死至身长眠。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对死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即使死从未到来。这里的意思当然不是让人无惧真实的死亡,只是愿让正处在活着状态下的人树立一正确的生死观。真正的生是以道而存在且生存,总教随文诠释;真正的死是知天地“善吾生必善吾死”而从容对死。知总是在死未到以前,死时怎会有知。所以,这里的死重点说的是人对死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然后人便会善用“死之规律”。在此,在心里再重复一遍“善吾生者必善吾死”。道理就是由初知而记而实践,知行道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道理正知而住在人之慧智与身行中(慧与智的区别佛教解释较为详细,等到诠释佛教经典时我们再详解。在我读书时,我曾因理之称心而发愿有朝一日写作时必会将此经典传与大众知。到第三部经典诠释时,我会注释那本佛教经典。
西洋文化中有《存在与时间》一书,其中提到一概念即“先行到死中去”。何谓“先行到死中去的生存论筹划”?笔者自理解:我们在思虑任何事物的时候,若想要使我们能本真地思虑到事物对我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想如果我们面临死亡(只是想而非真实行为,无要混淆,真实的死离当下的我们还很遥远,只是作为一种人生可能性被我们思虑,那么这件事或这个物对我还有必要吗?这样我们会在当下的种种可能性中,选出那种与我们最贴合的生存可能性而继续生存,最贴合的也就有可能是最本真的。最贴合与最本真是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于人之生存往往可合看,最贴合的有时也就是最本真的。
解释完运用“死之规律”之一例,这里可举现实事例来说明此道理的运用。对死之事往往涉及到人生道路的问题,意即若我即将死去,我人生中还剩下什么事是必须要做的?行文至此,读者也可以自思之。以文作者来说,如果作者面临死亡,自道路中有什么事是必要做的?自忖应是将自己知行的道理传与世人。薪火相传文化根本,这是我人生的根本事。世人若更有能力承此道路者,文化命脉自会不熄。天地如果使吾善生的方式是以写小说这种形式,天命必然也会使我的死在我穷尽我人生写作道路之后从容到来。
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总是茫然地疲惫,即使自身即在苦难中也总是珍惜着世界上的点滴真情,也总是希望着以自身之荧光给黑暗世界点缀一丝丝精彩。我每每为之感动的同时,自觉我应该表达些内容,我也有能力去表达些内容。社会正晦暗,但只要构成社会的一个个个体心皆光明,社会又怎么可能始终如夜。已经偏离太远吧?构建曾经理想的社会,需赖现世每一位处在社会中之个体心澄光明,前行以正道德理。我想要将这样一条基本的在噵道路通过文字而展开,让现代人各自都能从这条基本的噵路中找到自身在世的真实要行之噵路。人人为正,社会又岂能不正?选择以网络小说来表达这样一条基础噵路的原因是此种形式可以容纳足够长的文字叙述。我自知我的道路最适合以小说这种形式来展现,我道要以此德来展开(道知行德表述,在此中其实无论生死,道路一如。
人生太苦,苦难太多,在道尤甚,死亡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休息。但活着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直到死亡自然降临。人终会有一场大眠,来终止这场喜悲旅程;在此中,在生时,游观就好。如是可谓之从容生死。知道理而能运用道理,如是才能谓之知行道理。(批阅者注:这里说句题外话。吾道亦从是,同类相聚,故能有机会批阅此《庄子》之注本。知道者人生结局其实仍未知也,只是一事接一事地持道而行,不过一灯长明能照尽短暂路晦。可事行因道缘遇,其中道灯虽有明暗,随遇却也始终难熄。如是一生有迹在世,无心有迹,不过天命。
(批阅者注:作者自注:可能,一本经典的诠释让读者初知行真正道理,自觉有些困难;没关系,一本复一本,道理之知总是从无到有,道理之行亦总是从无到有,道理知行总会从陌生到熟悉到正知而住。笔者希望所有人在天地间生存都能以正确道理决定自己的人生何走,不受外在资本或知见的影响,以自适道理走自适之路。愿人能,生时坦然,死时无惧,总生平静心在自己的生活中,清欢喜乐以真正道理知行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