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殿试(1 / 2)
康熙朝的殿试时间,并不固定。可能是三月中旬,也可能是四月初。如果天气好的话,就在太和殿前丹墀之上举行;如遇风雨,则移到太和殿东西两庑,考生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殿试只考制策一场,时间为一天。刷题背卷子搞了快一年,讷尔德自信已没什么短板了。
他接到了朝廷的上谕:康熙四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殿试将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蓝星系统也开启了成就奖励。当日天气很好,考生齐聚太和殿广场,向皇帝的宝座行礼。
巳时(9:-11:,考试开始。
本届制策的题目是:《舒王云,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国朝可用乎》
说实话,这道题不难。舒王就是北宋的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就是所说朝廷不加税给老百姓,国库也不缺钱花,上上下下皆大欢喜的意思。
爱新觉罗玄烨是个爱民的好皇帝,纵览整个康熙朝,他减免的税赋,就有将近一亿两白银。他对手下的大臣说过,税赋就是朝廷用来办各种差事的,既然国泰民安,诸臣工尽心竭力,国库的盈余,就应该返还给御下的子民。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这题就好做。太和殿前的二百多人,基本上都是这个心思,这还用说么,就是两个字:“颂圣”。于是整个太和殿广场,大家都是心怀感恩,笑容拂面,分外安静。
讷尔德却不这么看: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是个伪命题。风调雨顺还好说。你要是赶上明末清初的“小冰河”天气异象,数年的大旱,蝗灾持续不断,灾民流离失所;请问土地都不产出了,老百姓都吃观音土了,你的国用,从何而来?收不上赋税,关外用兵怎么办?关内的起义军怎么办?回过头来你还得加赋。所以说国家的治理,不是舒王这不负责任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考虑片刻,讷尔德有了主意。颂圣,必须颂圣!康熙有个毛病,就是爱听吉祥话。所以讷尔德做的卷子,前三分之一就颂扬康熙圣君的恩德;中间三分之二,就是分析朝廷财政可能会面对的各种情况,最后三分之一,提出对策,拿出可操作的解决办法。
落完最后一笔,爱新觉罗讷尔德,长舒一口气,只感觉这太和殿头上的天空,分外的蓝。
这里有必要提到康熙八年。这年,康熙针对科举制度下了一条诏令:“满洲旗人在乡、会试中与汉人一体考试汉文,同榜揭晓,不列第一名。”根据康熙这个规定,形成了清朝“满不点元”的传统。后来为了进一步激发汉族学子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清朝索性规定八旗子弟不能进前三名,把榜眼和探花的位子也留给了汉人,即“旗人不录鼎甲”。“满不点元”和“旗人不录鼎甲”的规定,成为了清朝的一个制度。虽然也有一些喜欢读书的八旗子弟来参加科举,但最多只能到“二甲”的位置,禁止列入前三名。可是时移世易,现在情况变了,国家已承平二十余年,满汉关系前所未有的缓和了,国家财政充盈,各地纷纷上报祥瑞。所以就有李光地投康熙其所好,大胆提出祥瑞说的机会。满汉同榜、满汉一体,国家蒸蒸日上,以前的取士的老规矩就不合适了啊。
定三鼎甲的时候,康熙在太和殿犯难了。糊名的第一名卷子,康熙看了直点头。里面巧妙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又给出了解决办法,而且都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不离经叛道。看完心里那个熨帖劲,脑袋也不疼了,腿也有劲了。康熙站起来,暗道,这是个干实事的人,取上这样的士子,真乃国家之福。
命太监挑开糊名后,皇帝和在场的大佬们都楞住了,第一名居然是讷尔德!脑筋转的快的李光地咚一声就跪下了,高喊,陛下,祥瑞啊!随即吴典也跪下了,泪流满面道:“皇上,老臣斗胆,这满州不定三鼎甲的规矩,过时了啊”,陈廷敬更是过分,抱住康熙的就腿嚎啕大哭,“皇上,为天下苍生计,您就依了老臣改了吧”,在玄烨犹豫不决的当口,南书房行走张廷玉,竟然高呼,皇上,你要是不答应,微臣就撞死在殿前!说罢以头抢柱,顿时血流满面。大太监刘尽忠,赶快跑过去抱住张廷玉,安排小太监送下殿去包扎,这可把皇帝吓的不轻。康熙深深的叹口气道:“罢了,就依了诸位爱卿”,说完就拿起朱笔,在排名名单上画了个圈,头也不回的下殿去了。
康熙四十五年(176年丙戌科殿试金榜公布: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共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