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连锦衣卫都敢杀(2 / 106)
很早之前,朱英就开设了农学堂,然后由朱橚来负责。</p>
显然朱橚只是个研究性的人才,在教学方面,就显得呆板了许多,这让朱英也很无奈。</p>
没有办法,那就只能让朱橚挂着这名头,相当于名誉校长的概念,然后再培养其他的老师和学生。</p>
“这次回来,我准备潜心写上一些心得,最好能够写成书。”</p>
“在农学这块的典籍太少了,以至于无可才考,所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我只能先栽树了。”</p>
朱橚颇有些无奈的说道,农业发展至今,典籍少得可怜,很多懂得农学的,可能大字不识,全凭口口相传。</p>
想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纲领,这何其困难。</p>
朱英道:“最近在宫里,成立了一家科学院,是关于各类学说的,包括农学也在内,向天下发出招聘。”</p>
“还有我准备打造一本典籍,把天下所有的知识,都概括进来,这样后人查询学习,就显得方便许多,也能让一些珍贵的知识,得以能够保存下来。”</p>
“目前这项工作,正交给教育部的刘三吾在主持,他正在召集天下有学之士,共同完成。”</p>
朱棣没可能靖难了,但永乐大典,还是要编纂的。</p>
事实上这个工作朱英已经准备了很久,但是考虑到现在大明疆域正在不断加大,也在融入其他文明的知识,因此现在对于人才的招募为主流。</p>
现在来说,基本上是可以开始了。</p>
这并非是丛书,而是类书,类书就是将各种书上一些片断的材料进行分类、集中、汇编,包括天、地、人、物、事。</p>
汇集自古至今几乎能够搜集到的书,把这些图书中有价值的片断进行抄录,包括自古以来的一些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自然科学,还包括一些宗教,各方面丰富的资料都被囊括进去。</p>
换个话说,这就是百科全书。</p>
朱橚自然对这样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因为很多书中的一些片段,也会涉及到农学,这可比他自己查询资料要方便多了。</p>
——</p>
南京城下。</p>
十多名锦衣卫骑马踏入正阳大道。</p>
看到他们身上的锦服,周边的人立即避让开来。</p>
哪怕是现在,锦衣卫的名头也是足够的骇人,虽然锦衣卫很少处理关于百姓的案件,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对百姓没有执法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