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复刻李清照(1 / 2)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
该词牌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代表作有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明宋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临江仙·梅》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现存版本最早见于明人的《花草粹编》。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没想到李清清直接在北宋时期就把这首南宋时期李清照作得词给提前写出来了,真正复刻了李清照!
而且还由汴梁传到了建安,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毕竟临江县作为唐代教纺名曲,曲调都是固定的,填词进去直接照搬唱出来就行了,完全是看词的文采。
而李清清提前创作出来了这首《临江仙·梅》还是很适合歌姬们传唱的,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如今能来到这么偏远的福建建安这边。
可见《临江仙·梅》早就在全国各大酒楼传唱了,类似于后世的流行歌曲一样,不同的是宋朝对于作词的人会极为佩服。
毕竟唱腔的话是固定的,就看词如何了,不像是后世只对歌手产生崇拜心理,产生追星的行为,而在宋朝只对作词作诗的作者佩服,毕竟大多都是文人雅客,知道一首传唱的诗词要怎样的才华。
所以对李清清极为佩服,在歌姬唱完之后郑重地介绍了下作者的履历,这也是为作者招揽名气的方式,并且是一种类似于诗词版权的保护,你可以唱,但是必须要说作者是谁!
这也难怪李清清的名气与日俱增,也让荣耀的信徒变多了,但是却不稳定,原来是李清清的仰慕者!
张伯玉听完刚才脑袋嗡嗡的,青梅竹马的两人都各自暗生情愫,却不敢表达出来,如此这首《临江仙·梅》是不是在暗喻什么?
不管怎么样,张伯玉都要勇敢一些,科举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而且他隐隐觉得清清似乎在汴梁过得不如意?
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张伯玉认不得立马前往汴梁,但是理智战胜了冲动,此刻就算飞到了汴梁也是于事无补的。
他没有功名,没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连到李府的资格都没有,在建安他算是一号人物,但是到了东京他张伯玉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失魂落魄的张伯玉离开了醉香楼已是三更时分了,张伯玉也忘记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只是在胡乱想着一些事情,
东京的童子科之行,其实张伯玉和李清清也是发生了点什么的,主要还是李威他的一些谈话让张伯玉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无非是觉得此刻的张伯玉配不上他之类的话语,打击张伯玉的学问还有家庭背景,简单地说就是他是状元出身,又攀附到了权贵豪门,李清清必定要嫁给权贵和皇亲国戚。
已经完全陷入了汴梁的大染缸,各种交换利益的方式当中结亲是比较常用的方式,而李清清没想到要成为牺牲品了。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古代女子很少有自主选择婚姻权,讲究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