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舰炮上岸(2 / 2)
欧洲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堆挽畜数量,32匹马甚至48匹马系架都不罕见,这样一来就只能是倒逼着采用多排行走的方式了。
但中国古代在系架法方面却很超前,西周时期就发明了胸挽法,到战国末期已臻于完善,这比欧洲早了两千年。
<div>而在欧洲开始采用胸挽法的同一时期,唐代中国又开始了向最终的鞍套式系架法进化,直到五百年后的13世纪欧洲才追了上来。
会友公司之所以要采用挽畜前后多排行进的方式,主要是受限于壕沟的宽度,十五斤炮要在一丈来宽的壕沟中推进必须如此。
这种方式也会带来坏处,那就是整个行走系统的长度变得很长,转弯半径会比较大。好在Z形壕的交通网络是比较规整的,只要设计好路线,就可以只在钝角处转弯。
但在眼下这处急弯,五排水牛拉车却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众人只得更换挽具,换回了传统的并排行走模式。
类似的幺蛾子在这一路上层出不穷,负责运炮的辅兵们苦不堪言,最终将这二十门炮运到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
短短七八里路,炮车走了整整一个白天还不止……
一直在等待炮车到来的林海早就派人去了解过情况了,所以没有对辅兵进行处罚,这件事只能怪他对陆上运输重炮的困难估计不足——早知如此,昨天就该起运了。
其实他应该想到的,明清战争中经常会出现等待红夷大炮到位的情况,有时甚至会等一两个月。
这件事过后,林海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道理:对于陆军野战炮来说,抛开重量谈性能那都是耍流氓,毕竟只有及时拉到战场上的炮才是好炮。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炮车也需要持续改进。林海知道18世纪欧洲的炮车也减了不少重量,但怎么减的他却不清楚,这只能依靠营造司的智慧了。
此时第二道平行壕已经挖好了一半,林海连忙下令让十五斤炮进入战壕,为此第一道平行壕的两端专门修了两道缓坡。
重炮下坡也是个麻烦事,需要十几人在后面用绳子拽住,慢慢地放下去……
“总座,费了这么老大劲把这些重炮运过来,能打垮对面的城墙吗?”吴国毅对海军重型舰炮的威力了解有限,此时忍不住问道。
“试试看罢,我觉得应该没问题。”林海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他记得永历四年第二次广州之战,清军尚可喜就用70多门红夷大炮轰垮了广州城的城墙,炮击持续的时间不到两天,城墙垮塌的长度却有三十丈。
林海专门翻阅过广东的地方志,了解到广州城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城墙比厦门更厚。
虽然尚可喜部投入的火炮数量更多,但其中绝大多数火炮的威力应该不如23倍径的18磅炮。
何况尚可喜又不会沃邦攻城法,不可能把这些红夷炮推进到距离城墙很近的距离。毕竟广州城防火炮也不在少数,光是战后清军缴获的就有500多门。
既然广州的城墙都能被轰塌,厦门城又有什么理由能扛过去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