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火箭与臼炮(2 / 2)
由于大明南方和东南亚地理环境的限制,会友公司目前没有装备火箭车,火箭还是由单兵施放,在战壕中向前推进十分方便。
臼炮要稍微麻烦一点,炮身、底座、弹药分别由一头健壮的马骡驮运,到了火炮阵地之后再将炮身在底座上装好。
比起舰炮来说,这还是方便得多,主要得益于这型十斤臼炮十分轻便。后世的普鲁士军队就曾经装备过用骡子驮运的轻型臼炮,在阵地上短距离移动时也可以不用骡子,四名士兵就可以连炮带底座抬着走。
当然这种臼炮的威力是很小的,只能说是聊胜于无罢了,重型的臼炮那重量也是大得吓人。林海目前对陆军的要求就是能适应山地作战,所有装备都要服从于这一原则,威远炮的倍径放在欧洲大致就是一门山炮,但目前也并未加长。
陆军部炮兵哨当前所用臼炮的倍径只有1.5,口径大致与海军部所用的十斤炮相当,所以被称为十斤臼炮。
所谓几斤炮是基于合口实心铅弹的重量命名的,并不代表实际的炮弹重量就是十斤,舰炮用的铁弹比铅弹密度小,需要的游隙大,实际重量是要轻不少的。
至于臼炮,一般都是用的开花弹,铸铁弹壳里面装填的是黑火药,那差得就更远了。
炮兵哨所用的开花弹在引信方面与尖兵局的手榴弹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原始的延时引信,但药线缠绕在标有刻度的木制延时螺纹中,可以根据射程的远近来定量调节延时时间。
当射程较近、炮弹飞行时间较短时,将木制螺纹引信向下旋入一部分,即可减少引线燃烧的时间,确保炮弹落地后很快就能爆炸。
当射程较远、炮弹飞行时间较长时则反其道而行之,避免炮弹在还未落地时就在天上放了个烟花。
这种木制螺纹引信最晚出现于明代嘉靖时期,相比之下欧洲开花弹的引信直到两百年后还就是一根炮捻子,很显然在膛内爆炸的风险要高得多。
不过螺纹引信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炮弹在膛内是会旋转的,一旦转到引信朝向药室的角度,膛压可能会将其推向炮弹深处,这同样会造成开花弹提前爆炸。
这个问题在明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明代早期发射开花弹的火炮都是前粗后细的碗口铳形制,炮弹装在碗口一下就飞出去,压根不可能转起来。
崇祯年间,明军引入西式臼炮形制仿制了飞彪铳(倍径5),这个问题到那时才暴露出来。
有鉴于此,明军在用飞彪铳发射开花弹时不再用木制螺旋引信了,用的仍是原始的炮捻子。这种开花弹装填程序也较为复杂,要先装木马子、再垫土、再装炮弹,外面再隔一层湿土。
后来清朝的威远将军炮和冲天炮都是与飞彪铳类似,装填方式都一样,危险性还是很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
会友公司臼炮的形制也类似于飞彪铳,但采用了碗口铳开花弹那种木制螺纹引信。虽然倍径只有1.5,开花弹在膛内旋转的问题不算突出,但为了以防万一,营造司还是在炮弹底部加装了木制的弹托。
加装弹托的主意也是研究院那个左武卫提出的,彻底解决了西式臼炮与明军开花弹引信的结合问题。他还突发奇想说要设计一种新的延时引信,可以用发射药产生的燃气来点燃,如此一来便可省去点燃开花弹引信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