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川蜀地阴雨密布 江南国紧锣密鼓(1 / 3)
从年终到新年,蜀国皇帝孟昶就没有安稳过。东川一直处在高度戒备中,时不时有战报汉军大举压境,等到孟昶召集大臣们开完会准备迎战,才发现是虚惊一场。汉军在巴州城的统兵之将是禁军猛将石守信,打仗的风格更加硬朗,已然从平昌到通州城下来去自如。
负责通州城防卫的武泰军节度使周青,安稳固守、高度戒备,通州城只在晴朗的天气才打开城门。大年初四之后,就有消息传到成都,汉国开始大规模修建米仓道,这是一条对蜀国非常不好的消息。
朝堂之上,孟昶问策于重臣,重臣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汉军应该是要从米仓道大举入侵东川,先攻东川再攻西川。
对于汉军的战略,重臣们提出的应对策略却截然不同。枢密使王昭远最是积极,主张汉军准备大举从东川入侵,西川必定防御薄弱,可遣一员大将领军出剑阁夺回西秦四州,迫使汉军撤出东川,同时固守通州和阆州。战势好,就夺回四州,实在不行缓解东川压力后可以再退守剑阁,然后集中兵力夺回巴州和平昌。王昭远还煞有见地,这是先围魏救赵,再声东击西。
对于王昭远的宏伟战略,宰相李昊的评价是纯属扯淡。汉国初立我们都打不过,要是现在打,王枢密使你确认能打得过?
王昭远说,“可以派李承勇为将。上次他在通州打的就还行吗!”
李昊不屑一顾,“拉倒吧!我说肯定是乐安郡王跟人家打了个平手,人家丢了通州,乐安郡王被人家暗算了,你信不信?你看李承勇,一出兵跟汉军打就败了,这种水平能收复通州吗,不可能的,王大人。”
那么,李昊的策略是什么呢?增兵通州和阆州,固守剑州和夔州。
王昭远鄙视李昊,“你这简直是守、守、守,缩头乌龟啊!守不住怎么办?”
李昊反讥王昭远,“守都守不住,还能指望攻出去啊?”
两人吵个不停。大司马赵崇韬两边打圆场,宰相的策略太过保守,枢密使的策略太过激进,建议固守剑州和夔州,在通州和阆州集结重兵,两路进攻平昌和巴州,争取把汉军逼出东川,并伺机夺回汉中。
现在蜀国的国情是这样的,除了不缺钱以外,其他什么都不行。蜀国人民风和善,不擅长冷兵器作战。当年驰骋两川的悍将多为北方人,现在都老的老,死的死,没有精兵强将。现在,汉国已经突破到了巴州和平昌,正在修米仓道,不断弱化蜀国的地理优势。
蜀国为什么不缺钱?首先得益于孟知祥从北方带来的手下数员大将赵廷隐、孙汉韶等人勇猛作战,快速掌控了两川之地。孟昶即位后把大将们基本铲除,唯有赵和孙二人得以保命,二十多年蜀国境内无征战,休养生息、成都平原内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富足。
其次,蜀国得益于唐朝时期开通的茶马互市,一直沿用至今。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要食物。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吃了这么多肉仍然面黄肌瘦。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因此,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需要大量的茶叶,还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雪区不产茶,就需要从蜀地购买。
而在蜀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供不应求,雪区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雪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
蜀地从南平和南楚的二道贩子那里买了高价的汉国铁器,加工成日用器皿卖到雪区,甚至通过雪区卖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川藏两地经济互补性很强。茶马互市道路上的商人川流不息,带来大量的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