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假说(2 / 2)
借着这个机会,人类也许不会永远和平,可在这段时间上,和平成了主流,任何政客也不能违背这样的全球民意,人民希望科学昌盛,希望科学发展,希望每个人不再惶恐不安。
为此,每年的5月11日,成了一个全世界的纪念日,纪念在拯救人类过程中,付出生命代价的“救世主”。
……
……
时间线往回拨动到余泽还没获得特异功能的2023年上半年某时间。
一条新闻夹在在众多新闻中发布,毫不起眼,并没引起大部分人的关心和注意,唯有少部分对此感兴趣的人留意到了这条新闻。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物理学家就在地幔中发现存在两个巨大的斑点,一个在非洲大陆的下方,另一个则在太平洋的下方。
这两个斑点构成的元素和周围的地幔有很大不同,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其命名为大型低波速域「LLVP」。
这些LLVP从何而来?
第一种观念认为,几十亿年前地球尚处于熔融状态,表面全是岩浆,既然表面都是岩浆,那么地幔也定然全是岩浆海洋,于是科学家猜测,液态地幔由于混入了一些杂质,与周围的区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之后再慢慢冷却,地幔中的杂质在未充分混合前便被固化,于是有了今天发现的“斑点”。
另一种更主流的观点认为,两个“斑点”的形成和地壳板块运动有关,这种观点认为这两个“斑点”的出现没有那么早,它们是在几亿年前随着地壳板块的漂移撞击而形成的。当板块和板块的相互碰撞时,有些地壳被挤压在了地幔底部,随后形成了两块“斑点”。
还有一种观点被不少人接受,他们也认为这两个结构可能是在地球形成很久之后出现的,不过鉴于它们出现在地幔的最下层,紧挨着地核,所以它们可能是由于地核中的铁渗出到了地幔中导致的。
这三个观点各有自己的理由,初看似乎都能说得通。
可在最近十几年,第四种观点出现了,似乎能很好地解释这两个斑点来自于“何处”。
加州的理工学院科研团队认为这些LLVP是一颗古老行星的“残骸”。
科研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在数十亿年前,地球才形成没多久,表面还是一片熔岩状态时,这颗突然闯入地球轨道的行星与之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其中部分进入了地幔,另外一部分则进入了太空形成了月球。
这便是月球起源的大碰撞说「Giantimpact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刚形成没多久的地球和同轨道的一颗矮行星发生了撞击,两者熔合后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原型,而另一部分的地壳和地幔被撞击撕裂送离地球,在随后的独立吸积以后形成了月球。
在这个过程之中,矮行星的许多物质被“沉淀”到了地幔岩浆流的底部被固态封存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斑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两块大型低速体“斑块”其实并非原始地球的产物,而是来自矮行星的遗迹。
支持这个大碰撞说的科学团体,便把这颗撞击古老地球的矮行星称为“忒伊亚”,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里面月神塞勒涅的泰坦母亲之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