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国防军体制改革(3 / 4)
凯特尔对希特勒的盲目服从主张了这种灾难性场面。(实际上凯特尔也反对过希特勒的1些军事意见甚至提出过辞职,但是很遗憾反对无效)。
1941年末德军在苏联领土上遭到1系列挫折,\"巴巴罗萨\"计划未能达到预期,希特勒在不满中解除了多名6军高级将领的职务。
这其中包括6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接替这1职务的是希特勒本人(希特勒\"名言\":\"指挥作战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
1942年2月24日6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大将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并被解职,此后6军总司令部的指挥范围被限制于东线战场,okw 则负责其他战场的指挥事务(毕竟希特勒自任6军总司令,okw 自然指挥不动元首本人)。
这造成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与6军总司令部在指挥链条上\"互相平行\"奇葩局面,各个战场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合作,这1状况直到希特勒自杀后才得到改变,okh 再次回归okw 之下。
希特勒与6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几乎贯穿了整个2战。
实际上6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在巴巴罗萨计划制定中就与希特勒存在着相当的分歧。
更令人诧异的事6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刻意忽视,或者说\"装作看不见\"这1矛盾的存在。
并没有向希特勒提出有效的反对意见,而是\"糊弄\"过去了,就好像他们与希特勒达成了1致。
希特勒与6军的分歧最终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暴露出1系列问题时结出了恶果。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要求\"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需要在波罗的海沿岸围歼苏军主力并防止他们向纵深地区撤退,即中央集团军群强大的机动兵力达成突破后北上支援北方集团军群,歼敌于波罗的海1带。
但6军高层则认为攻占莫斯科是最首要、最重要的目标。
这种分歧在德军达成第1阶段的突破后还是暴露出来,不仅浪费了战争中许多极其宝贵的时间,也使的东线的德国6军几乎处于1种\"无总体领导\"下,依靠\"即兴发挥\"的作战状态。
战略规划与战役层面的冲突也影响了德军军事行动,希特勒与曼施坦因在1943年下半年的分歧有1部分来源于此﹣﹣希特勒出于政治影响上的考虑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要求前线部队采耳\"静态防御\"策略(俗称\"血战到最后1人\")。
在他看来德军的撤退会给盟国、摇摆不定的局外国(比如土耳其)以及国内传达1种负面的信号;
但对于曼施坦因以及前线6军来说,必要时候撤退来防止宝贵的有生力量被围歼才是最重要的。
曼施坦因认为希特勒身兼多个他自己并不熟悉领域的重要职务(甚至互相冲突)毫无益处,曼施坦因甚至建议成为专门的\"东线总司令\"来总管东线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