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攀缘名色(1 / 1)
我在这时,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想去看看她到底在干什么了。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竟然忘记了,自己不以力看别人私生活的底线了。
我没有请仙家去做,因为我觉得仙家不一定愿意帮我做这事儿。于是,我用自己的能力,尝试着第一次看了起来……
不久后,我就看到了,一大群人,围坐在一个桌子前的场景。
汪欣也坐在那里,她似乎很开心。和那些人聊着天儿,并不像她说的那样她很讨厌应酬的样子。而且那群人中,是有男有女的,男的虽然不多,我见她的眼睛此时正在看着对面的一个,她看起来并不很熟识的人,那个人也在看着她笑着。而我在她的眼神儿中,看到了一些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正在我想继续往下看时,我感觉自己眉心一阵刺痛,然后一个声音出现在了我的心里。
“你修过十二因缘,你此行就是一好奇心,以利己为发心向外去找外境。你并不能以平常心去等待结果的出现,这样你就会因你此一看,而生出很多取着,烦恼也由此而成。你看到了后,现在心里开始不舒服了,就是烦恼了。你此时一定会觉得她对那个人有些喜欢,那个人也喜欢她。你甚至会生出今天这个局面,就是有人在给她介绍男朋友的想来,对不对?”
那竟然是地藏菩萨的声音,是我的恩师以大神通,断开了我与那像的联通。并且他所说的心,我此时真的在生着,我确实是那样想了。
于是我对恩师说道:“是的,我好奇了,因为我不理解而好奇了。我想看看她的真实,想真正了解她的生活后,再做决定如何面对她。我倒不是为了得到与否,若她心中无我,我就只以朋友相示她,近她利益她就好了,不想再这样混乱不清下去了。”
地藏菩萨立即对我说:“你这种好奇心生了,你所做的行为,就是攀缘,就是在向外境中去寻找答案了。对于你的发心,你没有错,你是在以近佛菩萨的境界下去发的心,你想向外观真如,观事物的本来,然后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认知。这于缘觉和佛乘,是正确的。可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你得能得了真正清净的心,你不贪着时才能做到。以你现在的境界,无论你看到的是否是真实,你都会为这一个像而生起很多想法来。为什么呢?是因为你喜欢她,由这一念你就会生出许多想像来。这些想像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你可能会想错,并因为一个错误的认知,而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你不得菩提心不清净时,你心不能转境,会随外境所转。这时你所看到的,和你所生出的想法可能都不是事物的本来。只是你心所造作的一个虚妄的假像,这假相就是虚妄。佛世尊于佛法所说的虚妄是这样来的,并非是说事物都虚无不存在的。你看到了外境,并相信那是实境时,便叫住了外境。你看到了外境,并不能真实认知本来时,做出了错误的认知,你就是着于了虚妄。这时你再以错误的认知为参照,去生出想来,做了决定,行了加行时,你就叫着在了外境并成业。因为这一个着,也就是这一个执念,你必会生出无限烦恼,并会因为这些烦恼,令你施行不善,令其他众也生出烦恼来。若你看到了外境,心能不被表像所迷惑,能客观的审视观察这些事物,并了知这些事物的真正属性,和成因、得果的诸因缘,你才能见事物本来。所以你现在不能做此事儿,你定会因为这一观,生出来更多想来,将来你就知道,你这一观是真实还是虚妄,会得什么果了。这就是攀缘心的微妙,这也是攀缘名色的一个表现。名色非真色,真色不空,缘起性空,空色不异,你还是要多悟悟《心经》的。”
我听恩师说完后,对恩师说道:“就是说我还是要先修己心,修习唯心识观,去了自己的漏,找回自己清净本心,才能令心不随境转,才能不入虚妄,不以无明造业,对吗?而对于她现在所行、所想、我不应该再去执着才好。无论真实与否,都是因缘注定的事儿,我应该放松去对待?”
地藏菩萨听我说完后,笑着说:“你慢慢悟你们的因缘吧。但你先观己是对的,你还没有那种定力,还不足以令心不随境转。虽然你一念清明了,可是你要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路不是时间的问题,是你自己的心路,你于一念真懂时,一念就成了。你于万念能懂时,懂时也成了。要悟才是修,不然只是在听、在近、在持。哈哈哈我佛大智无碍于诸世,慈悲无量。”
说完后,就在我的意识里消失了。留下 了一个我,在深思着菩萨的话。
我却真的没有再看那边的像,心也平静了很多。我心静下来时,决定让时间和因缘给我一个答案。于是我又打开软件,出车去干活了。
这时,天却突然下起了雨来……
晚上的十点时,我才收了车,回到了住处。
回来后,我还是想起了汪欣,我想她在干什么。想她回没回来呢,菲菲是否一个人在家呢,她会不会害怕……
可当我想起这些时,突然发现,我这不是还在攀缘吗?我应该放下这些想,静静的面对现在的一切,才是平常心啊。若再这样想下去,我看不看那边的情况,我都会开始设想,开始名色,开始于虚妄中取相,去着于虚妄的。于是,我点了支烟,用了很大的力气,才让自己不再想这些了。
我想起了菩萨的嘱托,在网上找了《十轮经》的原经经文,然后坐了下来。准备好了纸笔后,开始抄起了《十轮经》来。
只不过,这一次我是一边抄,一边悟的。所以这次,我没有很急的去抄,而是希望能在抄时,悟得经中的法义法理,不再只看经文的表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