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再议北巡(1 / 3)
弘愍帝大业十三年十月二十日,神都长安,清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了裴俭的脸上时,他刚批完了最后一份奏表。
他是当朝的中书令,又是宫中政事堂的执笔,与益阳侯陶潜共掌内外朝,是当今的宰辅。
但有意思的是,他实际上并没有如前朝名相萧合那般有着“相邦”“相国”的头衔,所谓“宰辅”,其实不过是外人不明事的笑称罢了,算不得什么正式的称谓。
这便要从开国时弘朝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另设三省六部的制度说起了。
按照弘朝的制度,地方各郡及军使台如有事无法决断,需要上奏,会由各地主事官写奏表,快马加鞭经驿道送往长安,到达长安后,奏表会经通事司被送入中书省,再由中书省转呈御前。但前些年陛下改制,在宫中另设政事堂,下令通事司将其中涉及军政大事的奏表直接送呈宫中的政事堂,再由政事堂转呈宫中,号为“内朝”。
而如果是皇帝下发诏敕,按照制度,陛下一般会召集大臣在宫中商议,如果是军政大事,则由政事堂舍人拟诏,如果是一般政事,则由中书省舍人拟诏。诏书下达门下省,再由门下省侍中、侍郎、给事中们议定,如无问题则予以通行,报送宫中黄门监加盖御玺,再下发尚书省执行,如有问题则封还诏敕,再行商议。
早些年门下省还屡有封还之事,但自从陛下将中书、门下二省主官引入政事堂,自此之后,国家大事,预先议定于政事堂内,有了门下省侍中的首肯,门下省便再也没发生过封还之事了。
因此,他作为中书令兼政事堂执笔,无论诏书是上行,还是下达,是一般政事,还是军政大事,弘朝几乎大半的往来文书都会先经过他过目,确定重要程度,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意见,再由小黄门送呈秘书监,报请皇帝批准。
可以说,在这套制度中,他便是沟通内外二朝的朝首,外人戏称他为“宰辅”,但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所谓“宰辅”,重在“辅”,而不是“宰”,他是辅佐陛下施政的中书令,而不是如前朝名相萧合那般与皇帝坐而论道的护国柱石,现在的弘朝,早已没有如前朝那般的宰相了。
不,不对,如果真要说的话,有一个人例外,他是二十五而任宰辅,以尚书令辅佐三朝的元老重臣,被先帝呼之为“尚父”的姜国公姜尚。
那是与前朝相国萧合并称的一代名相啊!
也是他此生的志向。
“裴公,已经打了晨钟,该上朝了。”旁边的小黄门提醒他道。
“好……多谢公公了。”裴俭朝他笑了笑,随即拿上案旁的军报。
“大人总是如此客气,我们不过是宫中的下人,当不得大人如此礼遇,会折寿的。”小黄门一边笑,一边在前面引路,将裴俭引到了上朝前的偏殿。
近些日子陶公生了病,不上朝已久,这也意味着,他需要在朝上独自面对群臣的诘难了,虽然这也不是第一次,但还是让他心里格外有压力。
他宁愿在政事堂里批一千份奏表,也不想和这些千年老狐狸们在朝堂上商议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