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 亲王讨逆——赵王司马伦(1 / 1)
司马炎二十多个儿子,如今只剩常山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豫章王司马炽。司马乂最长,但因为受到司马玮的牵连由长沙王贬为常山王,手中没有多少兵。吴王司马晏收到司马允的牵连,被贬为宾徒县王(今辽宁省锦州市区北附近,近似于流放东北,可能连兵都没有。司马炽年纪最小,被司马伦免官关在洛阳城里。只有镇守邺城(今河北省邯郸临漳县附近的成都王司马颖手中兵强马壮。
宗室中实力较强的还有齐王司马冏和河间王司马颙。齐王镇守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成都王镇守邺城(今河北省邯郸临漳县附近,河间王镇守关中长安。齐王袭司马攸的王位,属于司马师的一枝,理论上也很靠近皇位,河间王就有点远了,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孙子,但是他的辈分大一些是叔叔辈的,而且镇守关中,掌握的军队人数多且更为精良。
司马伦称帝后一直怕亲王们谋反,所以亲王身边的人必须得朝廷任命,起到监视制衡的作用,孙秀便选拔亲戚党羽当这三王的参佐之将和郡守。
永宁元年(公元31年三月,最想当皇帝的齐王司马冏杀掉孙秀派来的监视,发布檄文,通告全国发兵洛阳勤王讨逆。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起兵响应。新野公是司马衷的堂叔,离皇帝的血统比较远,距离洛阳也比较远,犹豫了些时间后还是起兵响应了。
司马乂带领人马和司马颖在邺城汇合向南,在洛阳北面的溴水(现河南省济源市附近与司马伦的禁军遭遇。司马冏在许昌发兵向北,在洛阳东南的阳翟(现河南省许昌禹州市附近与司马伦的禁军主力遭遇。
成都王司马颖的战事比较顺利,击败禁军渡过黄河直逼洛阳城。齐王司马冏的战事就比较焦灼了,毕竟人数多指挥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又受到大量朝廷禁军的“关照”,但总体还是有一些胜报的。二王的胜报不断传到河间王司马颙那里,本来准备护驾司马伦并且已经派出张方带领大部队去支援了,司马颙赶紧改变主意追回张方的部队,亲自带兵前往洛阳响应讨逆义兵。
这时的朝廷内部已经乱做一锅粥,晋朝的士族联邦,士族都听司马家的,至于司马家的谁,那无所谓。这么多亲王起兵,眼瞅司马伦的禁军就要抵挡不住了,保护自己家族最要紧。总得找个替罪羊吧,那只能是孙秀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出现了,负责戍守皇宫的左卫将军王舆反叛,正是他之前紧守宫门,没让淮南王司马允进入,最终导致司马伦篡位。这次他又要站队了,他打开宫门,带着七百多士兵进去,捉住并砍了孙秀的脑袋,让司马伦颁布诏令,命令将士放下武器,准备迎接讨伐他的亲王们。王舆又派人把司马衷从金墉城迎回来,把送司马伦等到金墉城。司马伦退位,司马衷复位。紧接着成都王司马颖入洛,爷爷辈的梁王司马肜赶紧表奏司马伦父子叛逆,应当诛杀。就这样,司马伦连同他的儿子们一起被处死。过了两天河间王司马颙也到达了洛阳。可这个时候齐王司马冏还在阳翟和禁军僵持,成都王赶紧派人去营救,双方停止战斗。
晋朝之前的纷乱还仅是皇宫里的内斗,伤亡数千人,很少波及无辜百姓。然而围绕着赵王司马伦的篡位而进行的战争前后六十多天,进行了全面的野战,有近十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命,只可惜这仅仅是中原大地不断遭受劫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