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五章:孤军奋战(1 / 4)
文人固然相轻,武将也都相互猜忌,这就是建炎小朝廷的现状。
搞不清究竟是建炎朝廷私下暗地挑拨,又抑或是武将们的自我避忌,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三位宋朝的军事巨头,一向是不能够和衷共事的。
在建炎四年的五、六月,建炎朝廷曾经把沿江的防务重新布置过一次。九江一带,以朱胜非为安抚大使;由池州到建康,以吕颐浩为安抚大使;镇江以下,以刘光世为安抚大使。
刘光世既然负责节制镇江以下这一地区,他便上奏章给南宋王朝,请求把韩、张二人的部队完全调离这一辖区。
建炎朝廷同意了刘光世的请求,而把韩、张二人的部队调走之后,岳飞这个通泰镇抚使便莫名其妙地隶属于刘光世的管辖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高宗皇帝属意岳飞主攻,也要遵循朝廷的程序,下命令催促刘光世尽快出兵。
为什么枢密使赵鼎一开始要派张俊出兵,而不是刘光世?
原因很简单:刘光世太滑头了。
假如张俊答应出兵,那么张俊出兵的机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刘光世完全不同,身为钦宗时代宣抚都统制刘延庆的儿子,刘光世深谙保存实力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应允朝廷出兵,也极有可能敷衍了事。
赵鼎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高宗皇帝给刘光世连下了五道亲笔手诏的情况下,刘光世还是摆出了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派头。对皇帝的圣旨置若罔闻。
《宋史。刘光世传》中记载:时金留淮东。光世颇畏其锋。楚州被围已百日,帝手札趣光世援楚着五,竟不行。
最后,在枢密院发出十九道公文和高宗皇帝的最后一份手诏之后,刘光世才勉强有所行动。
高宗皇帝在这份手诏中有这样的字眼:“唇亡之忧,于卿为重。宜速前渡大江,以身督战,庶使诸镇用命戮力尽忠。亟解山阳之围。”
皇帝明明要求刘光世亲自督战,但实际上,刘光世只派了统制官王德和郦琼,带了两千士兵过江拯救楚州。
王德和郦琼二人也知道,单凭自己这两千人去解救楚州之围是根本不可能。最终在淮南地区玩了几天武装游行,走走过场,就回营复命去了。
金兵打听到刘光世的援兵已退,对楚州的围攻更加的猛烈。
《宋史》卷四百四十八:金知外救绝,围益急。
楚州的守将赵立,是南宋初期少有的勇将。
建炎三年。金兵攻陷徐州后,全城洗劫。赵立的家人也不能幸免,赵立从此与金兵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