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我之论(2 / 3)
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知道无物,故不遵卓绝之行,不惊微妙之言。
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依韵看完合起来书来,不由得喃喃道“我,无我,忘我。”
还真走进三清殿,看着眼前的老道“三丰真人许久未见了,这次来却是道别的。”
“不考虑留在武当?”
“不了,武当的道,你的道,都不是我的。武当交到可名这姑娘手上,你也可以放心。”
“看来你找到了自己的。”
“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
“古今中外的学问是一不是二,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显然,“我”可以无身,也就是说摆脱了这个肉身这个“假我”就没有忧患了,“真我”就自由了。颜回的“堕肢体”就是摆脱了肉身的羁绊。这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即庄子的“县解”,县者悬也,头朝下绑着,县解即无所系缚,正过来,即佛家的觉醒。”
张三丰问道“没有了肉身,你的“真我”怎么生活?”
“没有了肉身就是“假我”消失的状态,“真我”回到了来的地方。“真我”是不存在消亡的。老子有“死而不亡”一说,即“死”指的是肉体生命结束,“不亡”指的是心,即“真我”。《礼记·祭法》里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回到来的地方,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则称之为“明鬼”。佛教和印度教有轮回之说,基督教和***教则认为,人的肉体消亡后,“真我”将接受上帝或神的审判。”
张三丰带着考教的意思接着问道“王阳明说:‘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这句话你又怎么理解?”
还真:“第一层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真我”居住在躯壳里,躯壳就是“一团血肉”,很快化为尘土,归于无。第二层意思是,“真我”是独立的,它并不依赖肉身的存在而存在。离开了肉身,真我同样可以“真实”地生活。也就是说,除了本体或心这个“真我”是真实的存在,肉身及所有物质都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即“心外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