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富弼的疑虑(2 / 2)
富弼担忧的说“如果有按察使借助手中的权力,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转换立场,这样的监察就不是大宋之福了。”
这些被考核的官员既有京官也有地方官,既有路转运使也有知县。欧阳修对事态的发展也表现了担忧。
“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官僚体系,良吏百无一二,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欧阳修分析道,“执行这样的官员考核制度要不了一年,改革派就得与天下为敌了。”
不久,中书又颁布《任子诏》,对高级官员的子孙恩荫制度做了限制。数量做了裁减、年龄做了约束,若要获得实职或差遣还需要通过考试。在此之前,高官的儿子一出生就需要准备一身童装版的官袍,宰相的家臣就有机会成为七品官。一个宰相前前后后恩荫的人数能有几十人。像吕夷简这样的,儿子们都努力读书学习的高官倒罢了。像晏殊那样的,孩子们都是不成器的,一点也不像他们爹的纨绔子弟,能不反对吗?晏殊不反对“庆历新政”,那已经算是高风亮节了。至于晏殊为什么不那么力挺这帮年青气盛的改革派,那是另有原因,过不了一年他们就会懂得晏殊的冷静。
不得不说改革派的“精贡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大宋朝读书和做官关联很深,教育改革也是吏制改革的一部分。这道诏令强调了考试中策论的重要性,强调兴建州学和县学,并规定了毕业要求。这条改革制度被一直继承,并在王安石的“熙宁新法”中得到发扬。
至于“修武备”、“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都还没来得及制定改革细则。这一年,在汴京西南郊的常平仓发生的一件事,还是引起了改革派的深思。
庆历二年(142,应天府下的一个县发生灾荒,而汴京西南的这个常平仓却拿不出粮食,被御史台告到了仁宗皇帝那。这天早上,在待露院等待上朝的时候,欧阳修就与王拱辰掐架。
王拱辰抓住欧阳修的江西口音,“连虚与委蛇(姨音,‘姨’都读不清楚。”王拱辰嘲笑道。
“王中丞,我今天早上来上朝,看见了开封府路边的杂耍,先弄了大蛇(姨,又弄了小蛇(姨。”欧阳修也不客气。其实,一早上朝天黑乎乎的,路上没一个人,他怎么可能看到杂耍?只是取笑王拱辰曾娶了他的大姨子,现在又娶了亡妻的妹妹,娶了小姨子。
“滚!下流!”王拱辰愤怒的说。
朝堂之上,两位红袍高官并排站着。王拱辰向仁宗皇帝汇报,各路的常平仓几乎都处在无粮的状态,根本就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平抑粮价、救助灾荒的作用。
“这个问题提出的好!什么原因?有解决措施吗?”仁宗皇帝问道。
王拱辰看向三司使,说道:“这个得由三司和司农寺回答。”
欧阳修没好气的哼道:“这些年御史台一个有用的都没有。”
顿时,朝廷上脸煞白的除了身着红色官袍的王拱辰,还有站在前边的身着紫色官袍的前任御史中丞贾昌朝,如今已是枢密使,还有站在后面的监察御史包拯。常平仓的问题没解决,御史台就要炸了锅。这句话欧阳修完全没有必要,只是因为早上待露院的气还没消,嘴上没把住门。下朝路上,王拱辰点着他这个连襟的脑袋愤怒的说:“你可别忘了,谁和你们一起出的力,把你们几个弄到台前搞改革!”
仁宗皇帝要求司农寺根据御史台汇报的情况,清理各路常平仓的实际状态。并要求司农寺联同三司,与中书省、枢密院联席商议解决方案。三天后,在汴京西南郊外的常平仓,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使贾昌朝、三司使叶清臣、三司度支副使杨偕、御史中丞王拱辰、知谏院欧阳修、司农寺卿李雷分别入座。
这场讨论必将触及到大宋改革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