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宋朝特色(1 / 1)
吏部的任命迟迟不下,王安石每天能做的就是在开封城里转悠,有时也带着儿子王雱。至和二年(155王雱十一岁,这是王雱第一次随父亲来到帝都汴京。王安石早就发现这个儿子天资聪颖,所以格外重视,除了教他读书,就是带他散步于开封街头。一天,王安石带着王雱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汴河河畔,繁忙的漕运印入眼帘。汴河实际是一条人工运河,只是开凿的时间比较久远。战国时期,魏国吞并宋国,定都大梁。为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魏惠王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北接黄河,南与淮河以北的几条支流相连。汴河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的运进开封,汴水就成了汴京的一条生命线。不过,这次王安石明显的感到,现在汴河的河床相比于他庆历元年(141第一次来汴京参加省试时的河床又高出了许多。汴河水是引黄河水流向淮河的,泥沙淤积一直很严重,若不勤于疏浚,河床就会不断上涨。因此,历代都有朝廷组织的大规模疏浚工作。
王雱看到父亲紧锁的眉头,赶忙问在沉思的父亲:“父亲在想什么?”
王安石立刻中断了这些关于水利、漕运的思索,笑眯眯的看着小王雱:“我想起了咱们在舒州时,见到的那个敏而好学的沈括。”
王雱也高兴的回忆起:“他告诉过我,他见过一个会捉老鼠的木头钟馗。”王雱边说,边兴奋跳起来。真希望让沈括带他去看看那个木钟馗才好。
王安石认真的问小王雱:“木头钟馗怎么能捉老鼠呢?”
“那个木钟馗一手拿着好吃的,一手拿着锤子。若有老鼠爬到钟馗手上偷吃东西,钟馗就会知道,举起另一只手上锤子砸去,很准的!”王雱得意的说。
“那你可一定要他带你去看看,弄清楚那个木钟馗是怎么知道有老鼠的。”王安石总是很认真的和儿子交流。
王安石极其欣赏沈括渊博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就在去年,二十四岁的沈括结束了对父亲沈周的丁忧,辞别母亲,荫了一个沭阳县主簿的官上任了。同年,沈括在那里成功治理了沭水水患,职务也有所升迁。但王安石还是给沈括写了一封信,建议他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样入仕路途会走得更远。沈括听取了王安石的建议,积极备考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的庞籍调任并州,司马光也只能跟着去了。杀赵清贶灭口的罪状疑点重重,那弹劾庞籍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皇祐四年(152,广源侬智高叛乱攻陷了邕州,又接连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朝廷发兵讨逆,却接连吃败仗。这时狄青上表请战,狄青深得仁宗皇帝的信任,他说:“臣是一名军人,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的。希望能带领数百个在西北战场共同征战的骑兵,再增派一些禁军,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于是仁宗皇帝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平叛侬智高叛乱。如此崇高的荣誉授予武将,这在大宋朝是极其罕见的。
大宋朝的文官们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一个个平步青云需要各种各样的功绩,对于影响力巨大的“战功”他们一定是要独占的。即使他们打不了,打不胜也不希望军人独享战功,更不希望看到军人进入两府成为高官。台谏官们就坚持不让狄青独去,要派一位高级文官去做狄青的副手,实为钳制狄青。台谏官们是有私心的,他们是大宋朝廷的特殊群体,他们官阶不高,发言权却极大。同时,他们也是两府三司、“两制”等高级文官的主要后备人选。他们可需要把这条升官之路给自己留着。
但大宋朝从建国之初对辽作战开始,就不断在吃监军不懂军事,临阵乱指挥导致兵败的苦头。庞籍作为一位在西北战场走出去的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坚持认为这样的安排断然不可。有这样的“特派员”在,谁还会临阵听狄青的指挥?庞籍力排这些文官的众议,坚决为狄青的忠诚和军事才能担保。
狄青不愧是和范仲淹、韩琦、庞籍在西北鏖战中历练过的名将。当狄青抵达前线,侬智高正据守昆仑关,恰逢上元节。狄青命令到处张灯结彩,安排亲自设宴三场,并且准备夜夜通宵:第一夜宴请高级军官,第二夜宴请一般军官,第三夜犒劳下级军士。第一夜如期欢歌宴饮,第二夜也如期开始,但到二更时狄青忽然说不舒服,起身进入休息的房间,过了一小会儿,有人出来告诉孙元规让他暂代主持酒宴,狄青将军吃些药就出来,并多次派人出来向席中客人劝酒、慰劳。等到了第二天拂晓,狄青还没有出来,大家也都不敢退席。这时突然有士兵跑进来报告:“昨日夜里三更,狄青将军已夺取昆仑关。”所有人愕然。
匪首黄师宓等人的头被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都说是侬智高尸体,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这时台谏官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们这些只会做嘴上文章的乌台官完全没有这样的军事头脑。现在更是有火儿发不出,只能找个理由向庞籍发难。待漏院外皇甫渊的这一闹,就成了台谏官们扳倒庞籍的武器。
庞籍知并州,并担任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河东路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北边过了雁门关就是契丹,西边过了黄河再向西一点就是西夏。麻烦就出在曲野河西边的这块肥沃土地上。曲野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河东路治下的麟州城就建在曲野河东岸。按照宋夏和议的划界,过曲野河向西六十里属大宋领土,被称为“曲野河西地”。
但庞籍和司马光到来的时候,这块地的实际控制权已在西夏一方。这块地原本是一块“职田”,即曾被范仲淹倡导的租给百姓耕种,收获所得的一部分归官员所有,作为职务补贴。但这想要补贴的官员可就多了,有知州、有通判、有驻军军官,天天为职田所得的分配争吵不休,官司打到了河东路转运司。转运司哪有智慧判这案子,直接宣布:“都别争了。曲野河西地从此为禁地,不得耕种。”大宋官员是不争了,这等肥沃的土地怎会荒着?党项人就开始来蚕食,宋朝农民也想来种,党项人就开始驱赶他们:“你们的官员都不敢要这块地,你们来干啥!”宋朝人就这样被驱赶走了。宋朝官员都是有任期的,就怕在自己的任期内和西夏引起纠纷,引发外交事件,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就渐渐的不允许宋民过曲野河。党项人就慢慢蚕食这块肥沃土地,在庞籍、司马光到来的时候,党项人离曲野河就剩下二十里了。党项人甚至开始扬言,宋夏边界在曲野河。
曲野河西地丢失的很有“大宋特色”。庞籍决定整顿边防,收回曲野河西地。司马光也似乎看到了在基层建功立业的曙光。但这块曲野河西地却不折不扣的成了他俩人的“伤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