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宜兴渠难修(1 / 1)
王安石这次来常州任职,身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府衙比在鄞县当知县时要大很多。行事也和在舒州当通判时也不一样,不用惴惴不安的揣度和知州的意见有没有分歧,是不是在贯彻知州的意图。王安石来到这里也不是来躲清闲来了,要论清闲哪比得上在馆阁,践行知与行的统一始终在鞭策着他。
最先引起王安石注意的是,有一条运河流经常州。这条运河是隋唐时期大规模建设的,北通镇江南接苏州,对江南漕运、农田灌溉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年久失修,运河已经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农民们各自从运河引水,灌溉自家农田。秋冬枯水期,运河上很多区段就连小舟都会搁浅。春夏丰水期水势大的无法控制,经常冲毁农田。新上任的知州王安石打算重新修缮这条运河。
王安石把州县官们都请来商议重修运河的方案。这些州县官没有人发言,没有赞同的,也没有反对的。这些人心里都在盘算,王安石是开封的知名人物,前途无量。只是不知何原因,个人三番五次的要求去地方任职,早晚还会回到京城,成为升朝官也是早晚的事。而绝大多数中下级官员都会在幕职州县官上调来调去,宦游一生。这样谁还愿意实际做事?做出问题来还需要承担责任。虽然王安石从未这样想过,但他无法让别人也不这么想。然而在这样的制度下,官员们普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真的是官员们的错吗?王安石让大家先做方案,把运河流经的区域的修缮方案草拟出来,然后集体做一个评估。
一个月后,各县都把运河流经区域修渠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工时都报出来了。王安石和府衙的通判、推官、掌书记商量之后,决定把宜兴县内的区段先行修缮。这个地方的运河已被私自挖掘的支离不堪,丰水期雨量又比较大,常常对当地农田造成水涝灾害。疏浚好运河,规整好灌溉用的水渠,对运河和当地农业生产都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于修缮运河泛泛而谈的时候,大家都可以不置可否,不发表任何意见。论证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直接按照知州的意见写论证材料,要什么时候拿出来就什么时候拿出来。可是真的要出实施方案,开始动手做事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宜兴知县司马旦就站出来了,这位司马公正是在京任职的司马光的哥哥。
因为有这层关系,司马旦也有底气,直接对常州知州王安石说:“宜兴县特殊,属于常州的困难县,实在无法调集人力。”
王安石说:“此次修缮并不是为了朝廷的公共事业,收益的是宜兴县的水利灌溉,减少丰水期自然灾害损失。这样的事情怎能往后退呢?”
这道理司马旦当然知道,但这些官员更知道自己要不了两年就要被调走,现在去征集民夫,去干三年后才能见实效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去。功劳是下任知县的,劳民伤财的骂名自己扛。但即使有个京官儿弟弟也不能和上级硬杠,司马旦准备转变一下思路,进行软对抗。这点倒有点像他的弟弟。
司马旦说:“这项工程太大,如果按照上面这个方案进行,民不胜其劳。咱们能不能分步实施?”
王安石自然也是讲道理的,那就先听听司马旦讲出道理吧。司马旦把自己的步骤好好讲了讲。第一年,论证方案;第二年,培训人员;第三年,购置材料;第四年,全面建设。这样做既稳妥,又可以把自己的任期平平安安的拖过去了。这个分步实施方案险些把王安石的哮喘病激出来。王安石也知道,就因为朝里有人这人才敢这样。
王安石也是一个硬骨头,自己到宜兴县主持工作去了。但天也不随王安石愿,这年的雨特别大,根本无法施工。有民工因为大雨引发的洪水而被冲走。工程不得不在王安石亲自指挥下停工。王安石无奈的回到常州,等待着雨季快过去。
府衙看王安石闷闷不乐,经常去请王安石看戏。王安石哪顾得上去欣赏戏曲。当台下捧腹大笑的时候,王安石想到了十年前贝州王责谋反事件。
庆历七年(147,贝州、冀州一带流行了一种邪教。这种邪教原本是谶纬、妖术的混合体,但不知哪个有文化的人还把弥勒佛请出来当家。涿州闹饥荒,一个名叫王责的苦孩子实在混不下去了,逃荒去了贝州。临走时,母亲舍不得,怕日后纵使相逢应不识,背上刺个字“福”,权当记号。一到贝州,狂热分子见到有人背后有个字,直接把王责当作弥勒佛转世了。王责脑子也灵光,直接拥兵反了,占领了贝州,自称“东平郡王”。
一群乌合之众占领了贝州城,朝廷居然久攻不下。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城中有人射箭投书,愿意里应外合夜里从城墙上放下绳梯。大宋禁军立刻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突击队攀墙而入,这一百多人突然感觉胜利马上就要来到,怕后面跟进大队人马进来和他们抢功,他们扭头就去把绳梯割断了。结果发现越打叛军越多,最终因为寡不敌众仓皇撤离了。
这种的相互挖坑也频频出现在大宋高层,朝廷派明镐任“河北体量安抚使”平叛。可是大宋时任枢密使夏竦,就是那个活活儿把“庆历新政”掐死的夏竦,担心明镐立功,在朝廷处处掣肘明镐,以致明镐在贝州久攻不下。还好西夏正在给李元昊办丧事,要不然还不又来给大宋上眼药。时任参知政事文彦博主动请缨,仁宗皇帝给了文彦博“便宜行事”的权力,无须奏报,直接临阵指挥。没过几天就活捉了王责。这文彦博心肠也硬,据说一把火把贝州城里的人烧的干干净净。他自己回来当宰相了。
王安石满脑子都是贝州、宜兴,宜兴、贝州。什么戏他也笑不出来。王安石这时才刚刚理解事情都是人做的,人才是重要因素,不把人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再好的事,再好的方案也做不下去。看来这个常州知州真不比舒州通判好干啊。直到有一天,府衙又请他去看戏,王安石坐那,想起了那个二人双方都毫无好感的张方平。
一次有人问张方平:“怎么儒家自孔子、孟子再无圣人出现?”
张方平惊奇的说:“怎么没有?江西马大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禅师、丹霞禅师、岩头、云门……”
难不成一流人才都跑到庙里去当大和尚去了,儒学大师都变成了佛学大师。王安石哈哈大笑。这笑声带着无奈,也透着释然。他根本不知道戏演到哪了。
常州推官一扭头:“赏……赏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