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 > 青苗 > 第六十八章 王安石言事

第六十八章 王安石言事(1 / 1)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爱誓凶勇 少主天下 此界魔临 日月轮替 我们的荣耀之路 影视人生实验计划 王妃你的杂货铺又又又又没了 王的女人谁敢动 我可以升级异能 雁门春

王安石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可以获取许多帝国的经济数据,这是做地方官或在其他部门难以得到的。三司是一个奇妙的机构设置,是大宋政治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

唐代的三省六部中三省也称政事堂,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工是明确的。中书负责政令编制,门下负责审核,尚书省由六部组成,负责执行。六部就是国家的六根巨大支柱,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中,任何一个部的尚书、侍郎都是一跺脚地动山摇的实权派人物。因此尚书省看似执行部门,权力在政事堂内部都大的不可撼动。中书侍郎、门下侍郎这些宰相的权力也特别大。在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中,皇权渐渐吃不消了。就有了大宋朝将户部、财政方面的事务纵切一刀,交由三司管理。将兵部、部分吏部的职责再切一刀交由枢密院负责。其他几部也被打的七零八散,大宋朝的官员有横有纵各自为政。似乎都在管事,但谁也管不了什么事,责任不清相互制约。赋予你职责的,不授予你条件,让你没能力管。授予你条件的,不赋予你职责,让你管不着。连官职和差遣都是分离的,官职只体现官员的俸禄,差遣才体现官员的实际影响力。叠床架屋的混乱官僚体系到了仁宗朝已经混乱不堪了。

王安石在度支司看到:在太祖开宝年间军队达到了三十七万,太宗至道年间达到了六十六万,仁宗庆历年间达到了一百二十六万。大宋的军队可都是募兵制的职业军人,所有开销全由政府支出。太祖时期的经济数据王安石已经很难详查。太宗至道年间,收入是两千两百二十五万贯,每年还有盈余。过了不到二十年,真宗天禧年间,收入达到了一万五千零八十五万贯,支出达到了一万两千六百七十七万贯,也算略有盈余。可怜的大宋子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财政收入增长了五倍,却始终赶不上支出的增长。到了仁宗嘉祐年间,赤字已经达到了两千万贯了。百姓干的越辛苦,国家越贫,百姓越困顿。可见帝国的财政状况一点也不比帝国的军事状况好,进入了怪圈。

大宋皇帝害怕掌兵的武将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就让枢密院与三衙分割调兵与练兵的权力,三衙管军事建设,枢密院管调遣。让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结果皇权稳固了,但需要年年向辽、西夏割地赔款。大宋皇帝害怕宰执的权力太大威胁皇权,就把政务分割,使其之间互相牵制。到了宋仁宗嘉祐年间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国弱兵”的局面,史称“积贫积弱”。国家积贫积弱,但只要不颠覆皇权,都不会引起大宋皇帝与士大夫的重视。赵宋朝官家邀请士大夫“共治”的不过是“民”,根本不是“国”!难怪有人说,至于国事之权宁可交给外戚与宦官,也不会分给士大夫。好在文人有智慧,把这个概念模糊处理了一下,就不区分“国”和“民”了,就叫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吧。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王安石和许多士大夫一样都“以天下为己任”。他顾不上吃夫人刚从开封街头卖回的热腾腾的包子,拿起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言事书》。由于洋洋洒洒万余字,也被称为《万言书》。创作这篇上仁宗皇帝的《言事书》特别有王安石作文的特点——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的《言事书》详细的论述了帝国财力日以困窘,风俗日以衰坏,患在法度缺失。缺乏培养专业性人才,没有科学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合理任用人才的制度,没有依法管理人才的体系。另外,政府在理财方面也极为不专业。有人称此文为秦汉以后的第一雄文,文中并没有具体的写出改革措施,但却把帝国的弊病看得一清二楚。

王安石小心的论述了,朝廷立法齐备,哪方面都不缺,为什么还是要说法度缺失呢?那是因为政令虽齐备,但大多都不符合先王之法。王安石把符合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的法令称为先王之法,因此他强调学习先王之法就是学习他们活的灵魂。由于现有的这些法令都偏离了事物本质规律,必然造成“有法不依”的局面,进而显得法度缺失。

王安石还深刻的认识到一个现象:法令总在不停的补充和修正,为什么总还是在偏离事物本质规律的轨道上呢?那是因为有能力的改革家少之又少,士大夫对国家的性质也没有洞察清楚,误认为国家就是皇上。所立的法律和制度都是为了皇上便于统治,很少注意到如何发展生产力。

王安石又暗指“庆历新政”,分析了历史上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他说,朝廷曾经想有所作为,进行变革,但是对利害关系没有谋划成熟。所以,只要有一个因循守旧、投机取巧的人出来反对,改革就进行不下去了。即使树立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好的制度,那些被触动了利益的人还是会想尽办法破坏它们。他们的破坏力远比新制度的建设能力要大得多。反之,如果谋划成熟,减小反对的声音,那些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法令就会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越走越偏。

这样的一篇雄文送到了仁宗皇帝那里,仁宗皇帝读了读,又放下,放下后不久,又拿起来读。几次犹豫之后,还是最终放下了。嘉祐四年(159的仁宗皇帝已经五十岁了,这时的他更着急的是生个儿子继承大统,不会把改革的事情放到心上。仁宗皇帝对王安石的这部大作没有做任何回应,但对王安石这个人还是颇欣赏的。王安石没有等到仁宗皇帝的回应,却因为这篇雄文迎来了京城士大夫的热情关注。士大夫群体似乎找寻到了一位正在冉冉升起,能为大宋革新谋求出路的新星。

由于这篇《言事书》的巨大影响力,来王安石家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一天,知太常礼院韩维来到王安石家。韩维算不上陌生人,他是韩绛的弟弟。韩绛是王安石的同年,庆历二年甲科进士第三名。韩维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把折扇,这可是件稀罕物。这是王安石第一次看到可以折叠的扇子,扇面上画着外族样貌和服饰的人。王安石很好奇,拿着那把折扇仔细端详,不断点头,称赞!

韩维道:“介甫认为大宋之政必须要革新吗?”

王安石笑道:“不革新,君之折扇如何放进袖子里?”

“这把折扇可不是革新来的,是倭国传入高丽,贸易至汴京的。我哥前日给我的。”韩维把折扇递给他,“介甫喜欢拿去就是。”

王安石拿着折扇给韩维扇了扇,递还给他。笑道:“您还是自己留着吧,我胖,要用大蒲扇风力才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