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 > 青苗 > 第一百零七章 成就东坡

第一百零七章 成就东坡(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爱誓凶勇 少主天下 此界魔临 日月轮替 我们的荣耀之路 影视人生实验计划 王妃你的杂货铺又又又又没了 王的女人谁敢动 我可以升级异能 雁门春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显然能把一切看作梦,苦难就没有多么深重了。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即使把苦难看得不再深重,苦难仍在那里,苏轼需要进一步看透这一切。而真正帮助他参透这些的,是他身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朋友。这些底层朋友中有侠义之士,也有卖药的、卖酒的、种地的。苏轼就常常和在树荫下休息的老农攀谈,他也学会了多听少说话。

苏轼曾问老农:“老先生,‘青苗法’便民吗?”

老农反问:“什么是‘青苗法’呀?”

苏轼说:“官府向百姓贷钱,夏秋两季还利息。”

老农说:“那有什么不便的呀?我们家也贷过。要不然我家这地都不是我家的了。种自己家的地,心多踏实呀!是不是?”

苏轼问:“那利息还得上吗?”

老农说:“四分利,受官府保护。如果还不上,还有谁贷的利息能还上呢?”

苏轼接着问:“如果不愿意贷,官府会强迫吗?”

老农说:“您是不知道啊,并不容易贷到!我是老了,很多丁户多的,都想方设法的多贷,拿到这钱有的进城了可以周转货物,有的在田地修水利,修完水利官府还给奖励,地里的庄稼灌溉好了,钱也不需要自己垫。”

这和自己在朝廷,当知州时听到的都不一样。如果不是这次被贬官居无定所,他也不会遇到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即便是路过州桥他也不会去和市井攀谈,即便是在杭州也不过是去望湖楼写诗,眼中的都是盛景、美景,听到的都是富商大贾、官员的声音。这些说话的人再也不能放出高利贷了,官员之家还需要交助役钱,他们对新法的意见都很大。现如今走出了那个洞穴,不得不直面底层百姓,看到的竟然是另外一番景象。

苏轼也从骨子里反省,他作为一个通过自己努力而成为大宋官员的人,作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就应该受到特别的优待。但“乌台诗案”改变了他,他认识到这些社会底层的百姓是多么值得同情,在世态炎凉的悲情世界里,是这些底层百姓给了他温暖。苏轼变了,他变得更加同情底层的百姓,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也开始逐渐理解了他的前辈王安石。

更让苏轼有了新的认识的是大宋此时就是一副“盛唐气象”,他写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就是自己一直抨击的新法?大宋的新政不是像司马光说的那样,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少苏轼在相对落后的黄州看到的不是那样的景象。而元丰年间丰收的盛世,正是熙宁年间的新政直接开创的。

他在《答李端叔书》中作文:“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他谈到木有树瘤,石有条纹这些都是病态美,他更想说的是他的诗文很美,而他以前作文似乎没有载对道理。他检讨过去的自己总是对并不清楚的政策、是非议论的滔滔不绝,而这正是自己的弱项所在。他甚至还在这样的表演中收获快乐。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认识到了这些,实在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也许这段经历也是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从而克服了认知上的偏见。从这点上说,苏轼又是幸运的。

苏轼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的东门外的一块的坡地上开始了并不能养活自己的耕作。他真正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依靠朋友、身边人的接济。但他发现现在人们愿意帮助他,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高官,什么蜇龙,而是因为人们喜欢他写的诗文。一个有才华的人未必能成为什么政治家,但却一定能成为诗人。从此,苏东坡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虽然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没有见过王安石,但苏轼却开始了和王安石的神交。苏轼不知道的是,王安石在退居金陵后读了很多他的诗文,常常拍案惊奇,赞不绝口。从此,他俩无论是见与不见,都只剩下相互欣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