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传道授业兴私学(2 / 2)
孔子的私学堪称春秋时期最有名的民办大学,跟着孔子学好了,不用担心前途问题。孔子的学生很受欢迎,各诸侯国都愿意聘用孔门弟子。孔子的弟子曾西华很有外交才华,鲁国政府就委任他为大使出使齐国;子贡能言善辩,亦曾出使各国,有子贡救鲁的故事;子路、冉有担任季康子的家宰,帮助处理政事,相当于后来的翰林。
各地方城市聘请孔子学生的就更多了。比如,子游做过武城宰,;季康子想聘请闵子骞做费城宰,但却遭到闵子骞的拒绝。子路就介绍自己的同学子羔去做。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和弟子们却“忧道不忧贫”,不担心贫穷,只担心道义得不到推广。对于自己的学生,孔子很自信,他表扬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意思是说,冉雍的能力可以做一个诸侯国国君,而这个冉雍是个典型的“贫二代”。很多平民子弟通过学习,德能精进,堪当大任。
孔子的弟子极力传播孔子的思想,维护老师的面子胜过维护自己的面子。鲁国的大臣叔孙武叔对子贡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立即反驳:“心中的知识就像房屋的围墙,我的围墙只到肩膀,因此人们都能从外面窥见房屋的美好。可我老师孔子房屋的围墙有几丈高,一般人连门都找不到,也进不去,在外面也没法看到里面宏伟的建筑。”
曾做过单父邑宰的陈子禽对子贡很是佩服,对孔子却不怎么感冒,有一次他对子贡说:“您是谦虚过头了吧,我看仲尼还不如您贤能呢”。子贡急忙反驳:“君子从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说话者的聪明或愚蠢,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我老师孔子高不可及,就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如果我的老师能掌权,当上国君或者是卿大夫,就能建设和谐社会,引导百姓奋勇前进,安抚百姓心悦诚服,发动百姓同心协力。这样的人生也光荣,死也哀荣,谁能比得上他呢。“听子贡这么一说,陈子禽后来就拜孔子为师,并且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后来成为评价孔子的名言。
孔子设坛讲学,没想到带动兴办私学之风的兴起,一些从官学下岗的学问家纷纷兴办私学。鲁国乐师师襄子、郑国学者苌弘等人都兴办了私学,收徒授业。平民子弟通过这些文化大师的“培训班”,学会了文化知识和技能,掌握了本领,成为上层人士。孔子有时还到其它私学去当学生。
郑国人邓析创办的私学堪称当时的“律师速成班”,专门教人打官司,结果合格的律师没有培养几个,倒是培养出一批颠倒黑白的“讼棍”在郑国横行;鲁国知名学者少正卯,也创办了一所学校,不象孔子一样从社会需要出发讲礼、讲仁,而是专门讲时髦的内容,与孔学错位竞争。
由于孔子的学校是“来者不拒,去者不止”,学生们来去自由,经常有学生被少正卯的学校吸引,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导致孔子的学生“三盈三虚”,有三次学生们快跑光了。最严重的一次只有颜回没有跑,陪孔子守着空荡荡的教室,两人暗自神伤。孔子进行了反思调整和改进,最终还是凭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施教方法,凭借影响学生身心的个人魅力,使学生们又跑了回来。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回答方法,让学生听得进去,理解深刻,乐于实践。所以孔子学堂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颜回“问仁”,孔子根据对颜回学习理解力一般的印象,回答道:“克己复礼就是仁。大家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义了。为仁需要自己恭行,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颜回再问:“请举例说明。”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不合乎礼仪的事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更不要去做。
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是儒商,能赚钱又有外交才华,经常在不同国家活动。针对他的特点,孔子教诲他每到一个国家去,就跟那个国家的贤大夫学习,同时与有仁德的士人做朋友。
等冉雍“问仁”时,孔子的回答直奔核心:“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对冉雍强调了“仁”的核心“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冉雍是一流的学生,孔子就把最核心的、更高层的东西直接告诉他。
最有趣的是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却是:“仁者其言也讱。”意即仁者有话要慢慢说,不要急躁。原来司马牛这个人“多言易躁”,所以孔子教他说话不要太急躁。司马牛被孔子的这个回答弄糊涂了,就又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乎?”意思是,说话慢一点就算仁了吗?孔子回答:“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事情做起来难,说起来也难,所以要慢慢表达明白。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的理念,是生动活泼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实践,高扬人文理想,充满人生智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坚持自立与立人,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循序渐进、言行一致,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孔子兴办私学,不仅把教育普及到民间,而且还通过师徒讲学、传道,传播优秀文化,开拓出文化新局面。“百家争鸣”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