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 2)
当时的习惯是:你愿意把现在的“姓”当做以后的姓、愿意把“氏”当以后的姓都可以,你自己选,反正以后名字里就没有“氏”了。
当然,因为“氏”比“姓”尊贵,所以人们大都把自己的氏当做姓,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这么多,还是举例子吧。咱们就说阴丽华的祖先管仲:
其实管仲不姓管,而是姓姬,他和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是一个家族的人,他们都姓“姬”。
这下,有的朋友会更急了:“一会儿姓管、一会儿姓姬、一会儿姓阴。总共三个姓,你还说他们是一家子?”
没错,不过“管”是他们的氏,不是他的姓。“管”这个氏是怎么来的呢?是来自春秋时期一个叫管国的封地,在今天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管城区一带。
这个管国,是管仲的祖先管叔鲜的封地。这个管叔鲜非常有来历,他是武王伐纣中,周武王的三弟。
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建立了周朝,他实行的是分封制,就把他这个三弟封到了管国。
按当时的习惯,既然有了封地,这家人就用管作为氏了。以后见着别人,就称呼自己管叔鲜,而不是原来的姬叔鲜。
好,咱们再稍微深入说一点,如果您不太明白,接过这部分内容就行。
其实管叔鲜的名不叫叔鲜,而是叫鲜。按现在的叫法,应该叫他管鲜或姬鲜。
但为什么要多个“叔”字呢?可不是说他是谁的叔叔,而是排行老三的意思。“叔”在那时候,是家中儿子排列大小的“伯、仲、叔、季”里的“叔”字。
管鲜在兄弟中正好排行老三,所以叫管叔献。但周武王那辈儿兄弟十几个,只能有一个老三。所以周武王其他好几个弟弟,虽然名字里都有“叔”字,但他们的“叔”字,只表示比周武王小,是周武王的弟弟,就不是代表老三了。
再说一句:周武王叫姬发,排行老二。按规矩他可以叫姬仲发。但可能他是王的缘故,所以名字里没有仲,就叫做姬发。
唉,咱们现在人看了这些,可能会觉得乱。但这是古人写史书时,记载先秦一些人名的习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深入研究一下。
咱们接着说:管叔鲜姓姬,如果按现在的习惯,既可以叫他管鲜、管叔献,也可以叫他姬鲜、姬叔鲜——这几个名字都不算错。
但是按照当时氏比姓尊贵的规矩,见面儿时应该叫他管鲜或管叔鲜。
再看管仲:管仲姓姬,氏是管,叫夷吾,字仲。如果是现在,他也有四个称呼:你可以叫他管夷吾,也可以叫管仲;可以叫姬夷吾,也可以叫姬仲。
但按照当时氏大于姓的规矩,史书都称他为管仲,或者管夷吾,这两个称呼就流传了几千年。
姓氏的变化,就是这么难以理解,咱们就简单说这些吧。